论翻译这门职业的灭亡

在我考大学的时候,外语院校是挺香的饽饽儿,主要原因据说是出路好,容易找工作。实在不行还可以当个翻译五的,会门外语也算个手艺吧?结果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北京雨后春笋似地涌现了一大堆洋人,他们在中国混得烂熟,有些还操着京片子上电视做节目。再这样下去谁还需要普通翻译呢?同声传译又不是人干的。我们拍着心口,亏得没选纯外语专业。

那时候“外语、驾照、计算机”,号称是毕业生找工作的三大法宝。时代何止进步,简直在飞跃,现在谁还不会用电脑呢?谁还不会开车呢?谁还不会说两句外语呢?事实上,大家有点太热衷于说外语了,相声里说郊区的农民伯伯都开始用英文交谈了:Tom,俺的Jerry,还有David,走啊,下地干活儿去。

多掌握一门语言怎么说也不是件坏事,我一到语言不通的地方就没有安全感,在饭桌上听到两个人用方言交谈就不自在——其实知道人家并没说我的坏话。会几句外语,家常儿碰见个外国人交谈,也不必鸡同鸭讲。但是正式场合,大会配有翻译,不妨还是使用一下。这既不是为了端架子,也不是为了给当翻译的留口饭,还是为了大家能尽快把事儿说明白。你以为省掉翻译能节省说话时间?这些把翻译拨拉到一边自己挺身而出的人往往英语并不怎么过关,这个那个磕磕绊绊,荒腔走板语句也不通。我参加了几次研讨会,提问时间几乎每个人站起来都用自成一派的英文直接向外国专家发问,当翻译是透明的。外国专家听到问题沉吟良久,不知道是在思索答案还是试图弄清楚他到底想问什么。沟通未果只好把题目扯开去云山雾罩地把演讲内容再发挥一遍。台下那位呢?也不觉得不满足,事实上只要问出问题,他的表演就结束了,放松地坐下笑眯眯环顾四周,像在英语培训班刚完成一个role play一样。如果对方再说一句:that’s a good question,就更得意了——这是洋人的客气话,不是说你的问题一针见血,而是说他不会答你的问题,或者你这问题很不靠谱。

其实我的论点很简单:英语这件事很等闲,会说不特别值得骄傲,不会说也不丢人,所以不必那么急于给人知道。如果说得好说得明白,冒着让人骂假洋鬼子的危险也不妨说,既解决不了问题又虐待别人双耳的,还请尽量节制。我倒不怕翻译作为一门职业逐渐消亡,只是明明花钱请了翻译,大家还互相不明白着,亏心不亏心啊。

一家亲

朋友X,最近跳槽到一家新单位。公司规模不大,但挺赚钱,薪水福利都不错。办公室人不多,同事们随和热情,中午结伴下小馆子还不够,每星期工作五天,倒有三晚约在一起聚餐,也不带家眷,一个个都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似的无牵无挂。单身的同事三不五时还在家里整治一桌酒席,盛情款待大家。这种同僚情谊真是比海深——如果你知道请人来家里吃饭是多麻烦的一件事:且不提收拾屋子洗菜切菜煎炒烹炸,光是送走客人以后对着那堆成小山的盘碗杯碟,就想大哭一场。

按理说同事间的关系不宜太亲密,维持在一个礼貌和谐的距离刚刚好。跟同事搅得烂熟,可能影响工作中的判断力。而且你不要觉得跟小张小陈称兄道弟就能在工作上合作无间一帆风顺,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每个人自私的真我都摆上台面,这时候再拉下脸来公事公办,反而更尴尬。

但如果同事一个个都热情似火,咱也不方便拒人千里。大家嘻嘻哈哈,总好过乌眼鸡似地针锋相对。跟老板的关系,才是最难控制的一件事。

摊上一个和蔼可亲体贴下属的老板,是员工梦寐以求的好运气。朝九晚五已经够辛苦,谁也不想对住一尊黑脸瘟神。可是上司毕竟是上司,手操你职业生涯的生杀大权,很多事他不能让你知道,你亦有很多事不想他知道,两个各怀心事的人,如何能成为真正的好友呢?不是好友而落力地扮演好友,是多么辛苦。老板即使表现得像戴安娜王妃一样亲民,你也应该像在银行排队取钱一样,千万别越过那道一米黄线。

怎样做个令人服气的老板,也是一门学问。讲究的是恩威并施,光用怀柔政策笼络人心是不成的。对待下属过分亲切,有时反而让对方产生“伴君如伴虎”的不适。X的老板比同事更加不见外:东主有喜老公过寿,全公司都要出席;亲戚生孩子,大家围成一圈说学逗唱博baby一笑;同事出差,多半个箱子都是她点名要带的土特产;到外地开会,省下酒店钱都住在她的度假豪宅里,有说有笑相亲相爱地过着共产主义一般的生活。开心吗?员工们觉得好累。每个人都有一张昂扬振奋的职场假面,下班以后回到家里才摘下来透透气。和老板吃饭已经是另一种形式的加班,还要住在一起……简直没有放工的时候。

这种事其实是有得选择的:人员众多等级森严的大机构,同事关系往往比较疏离,老板高高在上,没功夫跟你聊闲天儿,只要做好手上功夫,就没人来烦你。但正因为这样,打了三年工老板都不记得你面长面短,想脱颖而出也极难;作坊式小公司亲切和睦,做得好容易出成绩,可是必须习惯这种鸡犬相闻的合家欢。选定离手,也只能入乡随俗地演下去。X在老板家里仍然如坐针毡,但是逛街时已经习惯性地顺手帮她外甥选购童装。唉,全当是职责的一部分吧。

那些都是虚名……就好像浮云一样

我友所在的公司,国家电力公司直属企业,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道,纯属业务稳定、待遇丰厚的铁饭碗一只。日前欲从应届毕业生里招聘几个北京籍的设备安装技术员,竟然招了几个月都招不到。

据说现在工作很不好找,何况应届毕业生,一直就是老大难。“毕业即是失业”这句话也流行了十几年了,身边亲戚朋友同事客户的孩子,净是报国无门的,有的闲在家里一年多还没有着落。难道都预备在家“啃老”?

我一直很难相信血气方刚的孩子们就是懒得生虫,有钱不去赚,甘愿宅在家里混吃等死。伸手问人拿钱的滋味多难受,被父母辖制了那么多年,好容易独立自主的机会,怎么会不愿意飞出去呢?他们不是不想工作,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大概都跟手机广告里的成功人士一个款:西装革履宝马香车,办公在高档写字楼,出差住五星级酒店,满嘴蹦英文字儿,张口闭口谈策略。什么?叫我穿工作服去电厂安装设备?太吃苦了。有的大学生寒窗四年宁肯去商场站柜台贩卖高级化妆品,仿佛和那些昂贵精致的产品站在一起自己也与有荣焉,笑到僵硬站到脚软也在所不惜。可惜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了,否则去贾府应聘个丫鬟干干,更能满足虚荣心。

其实也难怪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对于什么是“好的工作”,很多在职场混了多年的人仍旧想不清楚。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往往被办公楼装修、出差目的地、住宿标准这些细枝末节转移了注意力。大多数人喜欢CBD地区豪华高档写字楼,从这等写字楼走出来好像更具白领风范,但没发现此处停车困难中午吃饭拥挤昂贵;偶尔要下乡镇出差的工作大家躲避不及,可没料到该工作同时亦有很多出国培训的美差;有人抱怨办公室格局挤逼,同事穿着老土,自己上班挽一只LV包恐怕都没人晓得欣赏;有人嫌公司不讲西洋礼节,出差竟然安排两个人同住一屋……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如果一个职位能提供丰厚薪酬福利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以上缺点就算犯全也不要紧。

很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职场新丁,憧憬满怀地去某声明显赫的五百强企业面试,我的未来老板对我说:“我希望你是喜欢这份工作而选择这里,而不是出于对我们这个品牌的喜爱。
”什么?难道不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产品充满激情么?工作半年后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日常工作琐碎如婚姻,仅靠真爱是撑不下去的,还得有相同的价值观及责任心。

换句话说,做钻石的不一定比做方便面的矜贵。你不必因为喜欢吃XX牌冰淇淋而去他们公司打工,冰淇淋并不算贵,赚到钱自己买着吃也是一样的。

通勤路上

通勤是个泊来语,是从日文汉字“通勤(つうきん)”直接引用的,在OL群中广泛使用,指从家中前往工作地点的过程,其实就是上班儿的过程。

一个住在小城市的人,是很难理解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通勤有时候可能是一件多么痛苦而浪费生命的事情。90年代末,在房产还没有那么值钱的时候,我出差去保定,吃饭时听客户抱怨,公司白给他一套房子,他不要,因为实在太远了,“骑车上班要20分钟呢”,当时很有把酒泼到他脸上的冲动。

在北京上海,甚至是广州武汉,单程花一个小时上班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应该说,如果风雨无阻,一个小时准能到,已经算相当不错了。有时候遇到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会,然而家住东南角,要斜穿整个城市到西北角去上班,权衡之后都不得不割爱。你觉得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克服的,但是跋山涉水去面试一趟,和长年累月花四个多小时上下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上述大城市的公交系统已经很便利了,但是挤三趟车沿途40多站地?到了公司已经溃不成军。开车?公司肯报销油钱,也受不了一路拥堵。即便有班车这项福利,披星戴月上下班也是很凄凉的,尤其是漆黑寒凉的冬日早晨,睡眼惺忪地穿过人烟稀少的小区,那种滋味简直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

实在不行只好在公司附近租房买房。可是长安不易居,大城市写字楼聚集的商业区寸土寸金,北京CBD地区净是150平米的豪华公寓分租给4个人的,最狠的业主可以搭好上下铺制造出20多个便宜床位,过着昏天黑地的集体生活。

所以办公地点倒成了选择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人能够因地制宜,下狠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置办眼罩靠枕ipod游戏机,在班车上争取睡眠,或者开展各种自娱活动。我有个朋友在怀柔上班,滑雪从来不请全天假,早上搭班车到公司,中午在食堂吃完饭赶去雪场,玩够以后再坐班车回城,不知道多开心。

通勤路长还是小事,通勤的路上穿什么才让人头疼。除非你坐私家车上班,否则西装革履踩高跟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挤一个小时,不仅生理上痛苦,情状上也很难堪。下雨下雪怎么办?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和时间每天上下班之前换一套衣服。更遗憾的是,也不是每个公司都有更衣室。鞋子倒是容易换,有的人常年在办公桌下搁一双高跟鞋,到办公室才换上。但是路上球鞋陪西装?还有袜子呢?穿休闲鞋和皮鞋要配不同袜子的,那末还得换丝袜。我们曾经有个男电脑工程师,也到挤逼的衣帽间去换衣服,他出来之后,地上赫然躺着一条香艳的长丝袜,可怜的男同事被女孩们整整笑了一年。

人们说远距离的爱难以成功,远距离的工作也要人命啊。

加班文化

(过期稿儿)

在去一个公司之前,我们一般都会在面试的时候说两句漂亮话,例如仰慕贵公司文化什么的。或者冠冕堂皇地解释自己的离职原因:和前一个公司的文化不太合拍——其实压根儿就没有人在乎什么公司文化,我们天平上的重要指标是薪水福利、生迁机会、劳动强度甚至是出差补助。至于它是什么样的管理风格,职业经理人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

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人定胜天”的决心总是让人习惯性地低估困难和高估自己。没错,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然而你只有一颗心,都放在工作上还稍嫌不够,哪有力气逆流游泳。在价值观和自己相悖的公司里做什么都事倍功半,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公司,像古老的黑道家族,各有自己的家法与秩序,差点就编了歌诀让大家背诵。有的公司行事低调作风谦和,跟同事开会稍大声一点就被认为不好合作;有的公司激进进取,听说某公司的文化就是互相challenge(挑战质疑),非此不能体现自己有贡献。如果不能彻底融于公司文化,你很难在这个公司去到太高。

招聘启示上最常写的话是:此职位须经常加班,诚征能承受工作压力之英才。放眼看去简直没有一份工作是不忙的。有什么分别吗?当然有。外企加班是家常便饭,但怎样加,也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有的公司灵活度高,你日日迟到也好,夜夜跳舞也好,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按时交功课,就天下太平。经理级已经不能领取加班费,老板经常周五6点钟布置下任务,命你星期一早上十点前交货。他可没叫你加班,还祝你周末愉快呢。

不过不管怎么说,你总可以在家舒适地冲完凉,吃饱饭,冲一杯香浓的咖啡再开始埋头苦干,倦了播放一段音乐下楼散个步,阴冷的冬夜里甚至可以抱台笔记本坐在被窝里奋笔疾书。

有的公司可不是这个风格,不论有无要事,老板对下班即刻就走的员工有戒心。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比赛谁耗得晚,即便无聊地整理文件上网购物也不能走,誓要熬过八点,换得老板的欢心、误餐补助以及出租车费报销钱。试问一个有蜜友有家庭有私生活的人,能忍受这种无价值的煎熬吗?

所以加盟前一定要设法了解该公司的企业文化,以避免因“与公司文化不合”而含恨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