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干什么……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呀!

今时今日,竟然还有小朋友出于兴趣爱好选择工作机会,我不知道是该觉得庆幸,还是该替他们担心。

如果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工种,还稍微贴点谱。性格外向爱与人打交道,就做销售公关;安静细致讲逻辑,就去做数据分析。爹妈也会讲,这么能说会道你去做律师好了,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干嘛不去当演员?美剧爱调侃,家里孩子说了句谎,父母皱着眉头商议:“这孩子没一句实话,看来长大只能去当政客了。”

但是大多数人的工种,都已经在毕业刚工作的头几年选好了。大多数人反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因为它关系到,你是不是具备把这项工作做到最好的潜力。而且,为了使你的职场道路按部就班,健康发展,少走弯路,一般说来这种职业选择最好是一锤定音、买定离手。擅长做多种工作的多面手是很少的,大多数人一辈子只能专心做好一件事。20年换30个工种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家里有家财衬底的传奇人物,另外一种就是什么也干不好的LOSER。

天真的孩子往往不是按兴趣决定工种,而是按喜好挑选公司和行业。今天喜欢苹果电脑,就觉得在苹果工作肯定特别酷;明天喜欢打游戏了,恨不能去暴雪干。更别提那些喜欢喝咖啡就要去星巴克,喜欢冰淇淋就想去哈根达斯的。你能得到的最大、最大的福利也就是公司一年管你几杯咖啡吧?要不都折成工资给你?我负责任地告诉你,在波音工作也不发飞机。

最可恨的是有些猎头也跟着起哄,我曾经被体育用品公司问过“喜不喜欢打篮球”,被奶粉公司问过“喜不喜欢小孩”,差点让我以为她们要招保姆。按照这种逻辑,演员要想扮妓女,还真得去卖身体验生活了。不是有成筐的行业知识和市场调研可以学习吗?为什么还要落后地靠着一腔热血?即便我是某种产品的忠实拥趸、重度消费者,也只能代表个人意见。即使是在市场调研中,也往往因为不具有普遍代表性而被过滤掉的,当然就更加不能依赖我个人的判断。而往往这种民间专家,有着非常危险的盲目自信,从产品发展策略到促销选什么奖品都有她主观的判断。在会议室里,最怕听到这类人摇着脑袋说:我们家孩子就不喜欢这种……就是在三个城市各做4组调研,我们还嫌样本量不够呢,你们家孩子喜欢什么,我们不care好吗?

你才看毛片你们全家都看毛片

最近韩剧大热,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引得全国上下尽折腰。这回不光少女及青年妇女(韩剧的核心观众群),连平时只陪着孩子看“喜洋洋灰太狼”的大婶、上网只刷微博打游戏的宅男都拉下了水。一时间明星、大V、公知也纷纷在微博上说起了不三不四的梦话……专栏作家和写手更加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分析文章写了一箩筐,光把它当成一个流行现象还不够,一定要从中深挖韩国偶吧让中国女性沉沦的心理成因和社会意义。

这种过量分析,一方面是抓住热点话题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是对自我的反省。对于那些从来不看韩剧或者很久不看韩剧的人来说(这里也许就包括身为文化人的专栏写手),平时讨论诺兰科恩伍迪艾伦星球大战才是高大上,韩剧简直上不得台面。据说看电视剧也是有“英美日韩港台”这种鄙视链存在的。高冷了多年,为一部“星你”沦陷了,总得给自己找一个借口。

而对于广大的青年宅男和无趣大叔来说,韩剧热已经到了一个威胁中华民族男性尊严的高度了。凭什么你们这些女的,对身边活生生的男性视而不见,还动辄到网上去笑话我们老土、极品、屌丝,却对那些弱不禁风半男不女刘海一尺多厚有整容嫌疑的“棒子”男演员一往情深!这不可能是因为对我们失望了……一定是因为长期找不到对象、缺乏感情生活,只好沉浸于韩剧里狗血的剧情,这跟我们抱着一盒纸巾看日本爱情动作片的诉求是一样一样滴!

为自己开脱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您想多了好不好。个性化觉醒的今天,在娱乐这件事上,人类的行为和思路越来越没有逻辑性可言。你很难从对一部电视剧的喜好中描画出整个群体的特征。大家处于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去看戏,唯一共同的标准也许就是“对我有利”。有人纯为了杀时间,有人为了男主角薄薄衬衫下的六块腹肌,有人沉醉在主人公的情深似海,有人就专门就看女主角的胭脂华服……各取所需,一切为我服务,总之达到目的就好。除了性之外,人类还有很多生理心理需求,在满足这些需求的瞬间,也是高潮迭起。喔, 那在这个意义上说,韩剧也可以算毛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