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抽人之 锦衣夜行

给杂志写稿,其实也是有过乐趣的。比如可以名正言顺地尖刻,而可爱的编辑助纣为虐……其实回这封读者来信还是蛮欢乐的。下期更加精彩,是打算在床上搞定女老板的,大家是要看啊,要看啊,还是要看啊?

还有啊,特别鸣谢泼墨同学提供富二代实例。泼墨同学,你这次一点也不猥琐地出镜了,开心不?

Q: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应聘到了一家外企500公司。刚进去自然要低调做人,可是问题是我偏偏走投胎运,生活条件比周围同事好些。我能开车上班现在却只能做地铁挤公交,能穿好衣服却每天走朴素路线,能背好包却每天拿个布兜子。。。。。。这一切都因为怕招嫉妒,要跟大家保持一致。可是我是一个本性爱打扮的女孩子,不为炫耀,只是美美得自己看着舒服,现在每天下了班,在密封罐一样的地铁里满脸油光的站着的时候,心里暗暗不爽,自己这是为了什么呀?真不知道怎么才能改善一下自己现在装穷的状况,又不让人看着妒忌,难道只能熬年头吗???

A: 看到有钱人家孩子能像你这么懂事儿长心眼儿,知道刚进公司要低调做人,真是令人倍感欣慰。看来你这胎投的是不错,不光家底厚,恐怕父母也是知书达理,教导有方。

虽说富人和穷人各有烦恼,但很多时候,在操作层面,不得不说穷人的烦恼更难解决一些。而有钱,至少可以多一些选择。比如像你这种情况吧,你想象一下,换了一个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靠借债和奖学金读完大学的农村孩子,应聘到堂堂的500强外企去上班,可是连一套像样的套装都置办不出来,可怎么办呢?

我不太确定你的“好衣服”能去到什么档次。不过据我所知,在公司里,尤其是外企,对着装的要求重在款式,并不以价格来衡量。办公要穿职业装,不可奇装异服,过度休闲。除此以外,再符合本人的年龄,就可以了。只要是款式大方的正装,你穿圣罗兰巴黎世家都没关系,如果是吊带太阳裙或者破洞牛仔裤,就算是批发市场淘来的也不行啊。至于你讲的朴素路线…… 原谅我的无知,今时今日什么叫做“朴素”呢?我觉得Jil Sanders都算好朴素了,一件白衬衫可不便宜。

我举这么多例子就是为让你明白,你很不用每天像公主落难一样穿得灰头土脸,喜欢穿名牌尽管穿,只要记得奢华须低调,别弄个好鬼大的“C”字在襟上,也别从头到脚巴宝莉格仔,或者香奈儿粗花呢外套——反正这也不是你这个年纪穿的。

布兜子还是别用了吧,太学生气,或者文艺范儿。在A货满天下的中国,用一只质地良好的名牌皮包也不是什么大事,外企里面见多识广,富二代和贫民家的孩子都以一件名牌搭满身淘宝货来玩混搭,谁会为一只皮包就对你仇根深种呢?

做地铁上班倒确实是个好主意,既省时又低碳,同时又显得十分亲民。当然,如果家里停着玛莎拉蒂林宝坚尼,站在地铁里和人肉贴肉的确实心理不平衡。但如果只是一般的四轮轿车,我还是劝你多想一想交通堵塞状况,也许你站在地铁里,反而会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幸运。

穿衣戴帽衣食住行其实都是等闲事,谦虚礼貌的言谈举止,低调专业的业务态度,以及好学上进之心,才是正道。我朋友工作的投行,专门招揽富二代,人家不仅有钱,还有势呢。从小在英国寄宿贵族学校长大,第一年上班就开宝马住酒店式公寓拎新款MIU MIU手袋第一时间用最新IPHONE,但干起活儿来又伶俐又乖巧还帮同事买早点,这样的富二代根本没人嫉恨,简直人见人爱。

冤家路窄

在职场中,频繁跳槽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坏处。比如说,用人单位有理由认为你不够忠诚,不够踏实。要知道大公司培养一个新人,从业务培训、熟悉公司政策,到认清公司的每一名同事,至少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等到新人真正做出成绩,渐入佳境,两年已经过去了。也就是说,如果把人才看做是一个产品,那么它的平均赢利周期是两年。如果你在每个公司都待不够两年,你基本上就是个不赢利的产品。

如果你从小、破、烂、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离开,还不算顶糟糕,毕竟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像只小蜜蜂一样在知名500强跨国公司里以一年一跳的频率转来转去,人们就不得不怀疑你的工作能力和人品。没错,每一间脸面光鲜的大公司里都有见不得光的黑幕,也许他们管理混乱,也许他们昏庸腐败,也许你的老板不学无术又嫉贤妒能,但是你猜人们会相信你呢,还是相信大公司呢?难不成每间公司都有问题?你也未免太倒霉了。

当然一份难看的简历,也不至于让你找不到工作。如果你能力强素质高,符合职位要求,又巧舌如簧地为每一次离职给出合理解释,对方公司也会求贤若渴。频繁跳槽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你去过太多公司,你认识太多的同事,你在这个行业里知名度高到无法隐瞒任何事情了。

那位不服气了,出门靠朋友,人面广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可惜并不是每一个熟人都是你的朋友。总有人喜欢你,或者不喜欢你;有的人喜欢与你一起工作有的人不;有的人低调沉默,有的人喜欢嚼舌根,有的人实事求是有的人喜欢添油加醋。而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碰到哪一个,防不胜防。

有人因为不堪忍受顶头上司的折磨,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刚松一口气半年还没有,老板尾随而至,和他分到同一个部门,不幸还是做他的老板,重逢那天,他脸上的表情就像王朔形容的:好像被武林高手攥住了裤裆。

这也是为什么:离职的时候即便恨疯了也不能说原单位的坏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还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的好。

然而无论我们怎么小心翼翼争做老好人儿,还是难以控制局面。有时候熟人在公司里说你的坏话,并不见得是你得罪了他,他也不是不喜欢你,只不过他也有若干过去不想被别人知道,怕你张扬出去,只好先下手为强。也许他抬高了过去的职位,也许他报高了以前的待遇,也许他把许多别人的成就安在自己的头上……有个知根知底的人在身边,随时可能被揭穿老底,睡觉都不踏实。

如果你去一间公司面试,见到的居然是旧同事王小二,小二同志过去一直以好大喜功、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不学无术著称,现在位居高职。谈话间对你格外亲切热情,而面试后一个星期杳无音讯——我劝你就不必打电话去询问他了,也许是你知道的太多了。

如何说再见

这几年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红遍大江南北,他和他领导的演出团体德云社是非话题不断。每当内讧有人离队,面对质疑,牙尖嘴利的他总四两拨千斤地说一句:“你记住:凡是离职的,没有说原单位好的!”这句话貌似非常有道理,是啊,你若觉得原单位好,还至于离开么?质问的人往往都被这句话打败了。

不用看老郭的履历我们也知道,他没在外企上过班儿。现如今跳槽,可不见得是在原单位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更好的薪酬,更高的职位,未来更诱人的发展机会。即便真是对前公司深有不满忿而离职,也得笑容可掬地离开,嘴里不得说一句闲话,对于混外企圈子的白领,这句话其实应该这么说:凡是离职的,没有说原单位不好的。

所谓君子分手,不出恶言,当然是一种高贵品质,但是让我们诚实一点儿吧,忍着满腔的郁闷不发泄出来,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圈子实在太小了,想混下去,就必须在嘴上贴个创可贴。你以为可以拂袖而去,从此离开这个糟心的地方,讨厌的同事……可是保不准有一天你在新公司仍会撞到他们,或者他们的朋友和前同事,又甚至,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你还会回到这间公司。这就像《星际迷航》里的时空穿梭一样:为了给未来的自己留一条后路,现在这个自己必须忍耐和奋斗。

事实上,外企的文化也不相信个人片面之辞,一切都只看表面事实,一切都是结果导向。你说你的老板刻薄你,那说明你不善于在压力下工作;你说同事不合作,说明你people skills(待人处世技能)差;你说你的能力被公司埋没了,只能证明你还不够好,或者你缺乏沟通技巧……总之这样说吧,你如何让别人相信,你从一间年年蝉联大学毕业生最向往公司榜单前10名的500强跨国公司离开,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后者的问题?所以,你必须微微向前倾着身子,严肃而诚挚地说:“XX公司是最专业的公司之一,在那里我取得很多成绩,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了现阶段职业发展的新目标,我现在选择离开,但在那里工作的三年是我非常宝贵的财富。”从一个那样好的公司里出来的人,能是一个没有水平的人么?

离职的实际原因多种多样,但离职的程序一般是相同的:提前一个月与老板和人事部打招呼,发出辞职信后与老板口不对心地谈话,老板循例挽留一下,也许还要跟人事部、大老板走相同的过场,在此后的一个月里,工作繁忙依旧,但是压力全无;临走那天给全公司发一封声情并茂的道别信,信中洋溢的留恋、不舍、感激和惆怅不亚于对初恋的刻骨铭心,为什么要这么郑重地说再见?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将来一定会再见。

我们还是用母语吧

随着奥运会的召开和外国暂住人口的激增,首都北京一日千里地朝着国际化都市蜕变。英语标识越来越齐全,语法拼写也都正宗起来。事实上,很多商店的招牌干脆已经只有英文没有中文了。现如今,一个不谙中文的洋人在北京可以毫不吃力地生活,中国人要是一句洋文不会,倒还真有点不方便:我亲眼见到一个洋人在新光天地门口看着对面的英文路牌说:我现在一条街叫AVENUE DELUXE……而隔壁大姐连自己买的国产连衣裙的牌子都叫不出。

在这种形势下,在外企里工作的中国职员们互相称玛丽汤姆也就不显得那么欠抽了。以前我们的借口是:外国同事不懂中文,叫我们的名字不顺口,为了工作方便,起个代码造福洋同事。其实很多外企本地化的非常彻底,可着全中国的办事处也找不出一个外国人,但是大家还是用英文办公、以英文名互相吆喝,这又有什么奇怪呢?现在连商场里的售货员都只在小小胸卡上印英文名字,外企若想保持高人一等的洋范儿,还得另辟蹊径。

我友小Z,最近被猎头挖角,到那家著名的500强企业面试之前,猎头嘱咐她:第一轮面试对方由两名中级经理接见你,面试将全程采用英文。小Z问:两位经理是外国人?猎头说:“不,上海人。不过总监要求大家说英文。”

“那么总监是外国人?”

“不,总监是北京人。”

我对用英文考候选人的面试官一向是同情和钦佩的,他们的英文需要很好很好,才不会被对方看轻。对于那两位的英文水平,小Z含蓄地说:“让我这样说吧,我们双方表达得都挺费劲的。”几个中国人用不十分流利的英文讨论产品策略及事业抱负——这个场景不仅滑稽,而且十分浪费。语言无非是沟通工具,应当怎么方便怎么来,即便想操练英语,也不能冒着耽误大事的风险:事关选拔人才,或者公司策略,这类复杂的问题用母语还不一定能句句到肉,何必用英语囫囵吞枣呢?实在喜欢,工余另组个话剧团也是好的。

也许有人太投入了,把外企工作当成了一种角色扮演,觉得演戏要扮全套才过瘾,就像唱京剧一样,不扮上就没有感觉;也许他们对英文的熟悉和喜爱已经到了迷乱混淆的境界,像《非诚勿扰》中的范伟:哦,你都行啊,那我们还是用母语吧,nice to meet you!

那些都是虚名……就好像浮云一样

我友所在的公司,国家电力公司直属企业,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道,纯属业务稳定、待遇丰厚的铁饭碗一只。日前欲从应届毕业生里招聘几个北京籍的设备安装技术员,竟然招了几个月都招不到。

据说现在工作很不好找,何况应届毕业生,一直就是老大难。“毕业即是失业”这句话也流行了十几年了,身边亲戚朋友同事客户的孩子,净是报国无门的,有的闲在家里一年多还没有着落。难道都预备在家“啃老”?

我一直很难相信血气方刚的孩子们就是懒得生虫,有钱不去赚,甘愿宅在家里混吃等死。伸手问人拿钱的滋味多难受,被父母辖制了那么多年,好容易独立自主的机会,怎么会不愿意飞出去呢?他们不是不想工作,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大概都跟手机广告里的成功人士一个款:西装革履宝马香车,办公在高档写字楼,出差住五星级酒店,满嘴蹦英文字儿,张口闭口谈策略。什么?叫我穿工作服去电厂安装设备?太吃苦了。有的大学生寒窗四年宁肯去商场站柜台贩卖高级化妆品,仿佛和那些昂贵精致的产品站在一起自己也与有荣焉,笑到僵硬站到脚软也在所不惜。可惜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了,否则去贾府应聘个丫鬟干干,更能满足虚荣心。

其实也难怪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对于什么是“好的工作”,很多在职场混了多年的人仍旧想不清楚。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往往被办公楼装修、出差目的地、住宿标准这些细枝末节转移了注意力。大多数人喜欢CBD地区豪华高档写字楼,从这等写字楼走出来好像更具白领风范,但没发现此处停车困难中午吃饭拥挤昂贵;偶尔要下乡镇出差的工作大家躲避不及,可没料到该工作同时亦有很多出国培训的美差;有人抱怨办公室格局挤逼,同事穿着老土,自己上班挽一只LV包恐怕都没人晓得欣赏;有人嫌公司不讲西洋礼节,出差竟然安排两个人同住一屋……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如果一个职位能提供丰厚薪酬福利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以上缺点就算犯全也不要紧。

很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职场新丁,憧憬满怀地去某声明显赫的五百强企业面试,我的未来老板对我说:“我希望你是喜欢这份工作而选择这里,而不是出于对我们这个品牌的喜爱。
”什么?难道不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产品充满激情么?工作半年后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日常工作琐碎如婚姻,仅靠真爱是撑不下去的,还得有相同的价值观及责任心。

换句话说,做钻石的不一定比做方便面的矜贵。你不必因为喜欢吃XX牌冰淇淋而去他们公司打工,冰淇淋并不算贵,赚到钱自己买着吃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