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公司反庐舍了吗?

如果不google,我还以为“反庐舍联盟”是一个房地产项目呢。

原来“庐舍”是英文Loser的谐音,“网络庐舍”在这里特指每天在网上耗费2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沉迷网络影响工作的白领。由于泡在开心网等虚拟社区的人越来越多,老板们越来越不开心,于是300多家企业成立了一个“反庐舍联盟”,对公司内的“网络庐舍族”进行监督教育。教育不果,则辞退员工。为此还创作了一首血泪斑斑的劝世歌大张旗鼓地播放传唱,这下“庐舍”们又不干了,辩解、反抗、反监测……甭管为了什么事情吧,肯这么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哪儿像庐舍的风格啊。

其实打从有互联网,公司和员工之间对于网络使用进行的间谍战就没停止过。屏蔽网站、监测上网内容、甚至卸除软件、设置权限……这些早都是公司一贯运用的管理手段,没什么新鲜东西。怎么到现在才声势浩大地成立起什么“反庐舍联盟”呢?所以外界对这个联盟也诸多猜疑,一说是发起人要炒作自己的公司,一说是网络公司扛着公益大旗打压开心网,一说是众公司为了给即将到来的第二波裁员提前找好借口。

还是先别把人想得那么阴暗吧,权当这联盟初衷真是想挽救网民的身心健康和公司的生产力。可是有什么是联盟能做到而公司做不到的呢?企业对员工拥有生杀大权,尤其在这个竞争激烈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大把人对一个职位虎视眈眈,干得好就干,干不好换人,这个残酷的规则比什么警告劝导都来得实惠。限制上网本身就已经是个蠢主意:你知道员工上网是查资料还是玩耍?要真能分得那么清楚,干脆没收了电脑,一人发一打字机和计算器多好。

公司屏蔽网络,等于是在向员工示弱,就像夫妻关系日渐紧张的女人,自欺欺人地觉得要是没有狐狸精勾引,老公大概就能永不变心——其实自己隐隐也觉得那不太可能是真的。我想员工不是觉得在网上偷白菜太有意思才耽误干活的,多半还是因为工作太无趣才去偷白菜。如果他真是厌倦了工作,就算呆望天花板也能变成一种消遣。

我不反对公司宣扬如何健康使用互联网,但如果真觉得成立这个“联盟”就能治疗员工的消极怠工,那这种想法也就十分接近“庐舍”了。最新消息是联盟力邀马云出面担当“盟主”,用他的影响力把联盟“做大做实”,怎么叫“做实”呢?难道能白纸黑字规定,一旦联盟发现员工登录开心网,马上无条件予以开除?恐怕这事儿还是得听劳动法的。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回去好好制定员工激励政策和奖惩制度。

我宁愿相信这是网络公司对同行的一次恶意围剿(起码这还体现了市场营销方面的一点价值),也不愿意相信他们真是为了与“网络庐舍”做斗争,那简直比庐舍还庐舍了——还有,爹妈没教会你中国话么,非给联盟起这么一个半中不西的缺心眼儿名字。

办公室不相信眼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C刚到新公司时间不长,有一天正好端端地坐在办公室里,忽听前台传来一声惨叫,接电话的小姑娘痛哭起来。其伤心程度令人以为家里发生什么飞来横祸,最起码也是遇人不淑惨遭抛弃。小C与同事不熟,不好细问,一直猜疑到下班,才知道原来不过是前台小姑娘养的小狗生病死了。

谜底揭开后大多数同事都觉得有点小题大做,同情变成好笑,只有养宠物的人才明白这种相依为命的感情。可惜,办公室并不是一个抒发感情的地方——唔,也许除了对事业的激情对公司的热爱以及对老板的一片忠心。我们经常听人说喜剧演员有专业艺德,即便家中刚死了人悲痛欲绝,上得台来马上能换一副谈笑风生的面孔,为的是对得起观众。做白领的没有那么戏剧化的人生,无论婚丧嫁娶失恋生病还是无名肿痛,都可以请假,处理好私事再来上班,用不着在大家面前上演苦情戏。

其实人人都明白公私分明的道理,但是人非草木,很难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是为了感情问题而在办公室忽喜忽悲影响工作,是不值得同情的一种姿态。公司花钱请你,必须见到成绩,福利只cover养老住房失业看病,不包生活幸福。同事就更加无辜了,每天八小时对着你一张苦瓜脸已经够倒胃口了,合作起来弄不好还要被你抢白刁难一番,这些额外的工作压力,到哪里去补偿?我们以前有位中年女经理,感情生活不顺利,一直单身,属下们每天要看她脸色行事。先让秘书朝玻璃门里看一眼,伊人表情好看不好看,才敢拿文件进去签字,光是跟她斗智斗力,就浪费了公司多少资源。

因私事影响工作固然是不对,在工作中动用太多私人情绪也很危险。我最憎人在办公室哭。试问出来混,谁不受委屈?堂堂CEO都得承受董事局的巨大压力。大家谈得好好的,你忽然哭起来,分明是陷别人于不义。同事是否该放下工作劝你呢?还是冷血地装看不见。难道因为您哭了,就不需要坚持原则,干脆听从你的意见?

哭是调节情绪的好工具,也是女人和情侣吵架无往不利的制胜武器。但是,在办公场所哭,却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你不会因为梨花带雨而博得大家的怜爱和同情,唯一能证明的就是你的软弱无能,老板从此不敢委你于重任:万一在大客户面前哭起来可怎么办?公司丢得起单子,可丢不起这个人。刚入职的时候哭一次,能被同事们记一辈子,也许等你茁壮成长为百毒不侵的职场女强人,茶水间里还在传:市场部那个Lily姐,千万别给太大压力她啊,惹急了哭给你看——万世不得翻身。

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哭:年终代表销售冠军团队上台领奖的时候,不妨慷慨激昂,眼睛里闪烁动人泪花,此时此刻,只能说明你是性情中人,被人拍下照片,载入公司内刊,传为美谈。

冤家路窄

在职场中,频繁跳槽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坏处。比如说,用人单位有理由认为你不够忠诚,不够踏实。要知道大公司培养一个新人,从业务培训、熟悉公司政策,到认清公司的每一名同事,至少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等到新人真正做出成绩,渐入佳境,两年已经过去了。也就是说,如果把人才看做是一个产品,那么它的平均赢利周期是两年。如果你在每个公司都待不够两年,你基本上就是个不赢利的产品。

如果你从小、破、烂、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离开,还不算顶糟糕,毕竟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像只小蜜蜂一样在知名500强跨国公司里以一年一跳的频率转来转去,人们就不得不怀疑你的工作能力和人品。没错,每一间脸面光鲜的大公司里都有见不得光的黑幕,也许他们管理混乱,也许他们昏庸腐败,也许你的老板不学无术又嫉贤妒能,但是你猜人们会相信你呢,还是相信大公司呢?难不成每间公司都有问题?你也未免太倒霉了。

当然一份难看的简历,也不至于让你找不到工作。如果你能力强素质高,符合职位要求,又巧舌如簧地为每一次离职给出合理解释,对方公司也会求贤若渴。频繁跳槽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你去过太多公司,你认识太多的同事,你在这个行业里知名度高到无法隐瞒任何事情了。

那位不服气了,出门靠朋友,人面广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可惜并不是每一个熟人都是你的朋友。总有人喜欢你,或者不喜欢你;有的人喜欢与你一起工作有的人不;有的人低调沉默,有的人喜欢嚼舌根,有的人实事求是有的人喜欢添油加醋。而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碰到哪一个,防不胜防。

有人因为不堪忍受顶头上司的折磨,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刚松一口气半年还没有,老板尾随而至,和他分到同一个部门,不幸还是做他的老板,重逢那天,他脸上的表情就像王朔形容的:好像被武林高手攥住了裤裆。

这也是为什么:离职的时候即便恨疯了也不能说原单位的坏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还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的好。

然而无论我们怎么小心翼翼争做老好人儿,还是难以控制局面。有时候熟人在公司里说你的坏话,并不见得是你得罪了他,他也不是不喜欢你,只不过他也有若干过去不想被别人知道,怕你张扬出去,只好先下手为强。也许他抬高了过去的职位,也许他报高了以前的待遇,也许他把许多别人的成就安在自己的头上……有个知根知底的人在身边,随时可能被揭穿老底,睡觉都不踏实。

如果你去一间公司面试,见到的居然是旧同事王小二,小二同志过去一直以好大喜功、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不学无术著称,现在位居高职。谈话间对你格外亲切热情,而面试后一个星期杳无音讯——我劝你就不必打电话去询问他了,也许是你知道的太多了。

如何说再见

这几年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红遍大江南北,他和他领导的演出团体德云社是非话题不断。每当内讧有人离队,面对质疑,牙尖嘴利的他总四两拨千斤地说一句:“你记住:凡是离职的,没有说原单位好的!”这句话貌似非常有道理,是啊,你若觉得原单位好,还至于离开么?质问的人往往都被这句话打败了。

不用看老郭的履历我们也知道,他没在外企上过班儿。现如今跳槽,可不见得是在原单位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更好的薪酬,更高的职位,未来更诱人的发展机会。即便真是对前公司深有不满忿而离职,也得笑容可掬地离开,嘴里不得说一句闲话,对于混外企圈子的白领,这句话其实应该这么说:凡是离职的,没有说原单位不好的。

所谓君子分手,不出恶言,当然是一种高贵品质,但是让我们诚实一点儿吧,忍着满腔的郁闷不发泄出来,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圈子实在太小了,想混下去,就必须在嘴上贴个创可贴。你以为可以拂袖而去,从此离开这个糟心的地方,讨厌的同事……可是保不准有一天你在新公司仍会撞到他们,或者他们的朋友和前同事,又甚至,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你还会回到这间公司。这就像《星际迷航》里的时空穿梭一样:为了给未来的自己留一条后路,现在这个自己必须忍耐和奋斗。

事实上,外企的文化也不相信个人片面之辞,一切都只看表面事实,一切都是结果导向。你说你的老板刻薄你,那说明你不善于在压力下工作;你说同事不合作,说明你people skills(待人处世技能)差;你说你的能力被公司埋没了,只能证明你还不够好,或者你缺乏沟通技巧……总之这样说吧,你如何让别人相信,你从一间年年蝉联大学毕业生最向往公司榜单前10名的500强跨国公司离开,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后者的问题?所以,你必须微微向前倾着身子,严肃而诚挚地说:“XX公司是最专业的公司之一,在那里我取得很多成绩,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了现阶段职业发展的新目标,我现在选择离开,但在那里工作的三年是我非常宝贵的财富。”从一个那样好的公司里出来的人,能是一个没有水平的人么?

离职的实际原因多种多样,但离职的程序一般是相同的:提前一个月与老板和人事部打招呼,发出辞职信后与老板口不对心地谈话,老板循例挽留一下,也许还要跟人事部、大老板走相同的过场,在此后的一个月里,工作繁忙依旧,但是压力全无;临走那天给全公司发一封声情并茂的道别信,信中洋溢的留恋、不舍、感激和惆怅不亚于对初恋的刻骨铭心,为什么要这么郑重地说再见?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将来一定会再见。

我们还是用母语吧

随着奥运会的召开和外国暂住人口的激增,首都北京一日千里地朝着国际化都市蜕变。英语标识越来越齐全,语法拼写也都正宗起来。事实上,很多商店的招牌干脆已经只有英文没有中文了。现如今,一个不谙中文的洋人在北京可以毫不吃力地生活,中国人要是一句洋文不会,倒还真有点不方便:我亲眼见到一个洋人在新光天地门口看着对面的英文路牌说:我现在一条街叫AVENUE DELUXE……而隔壁大姐连自己买的国产连衣裙的牌子都叫不出。

在这种形势下,在外企里工作的中国职员们互相称玛丽汤姆也就不显得那么欠抽了。以前我们的借口是:外国同事不懂中文,叫我们的名字不顺口,为了工作方便,起个代码造福洋同事。其实很多外企本地化的非常彻底,可着全中国的办事处也找不出一个外国人,但是大家还是用英文办公、以英文名互相吆喝,这又有什么奇怪呢?现在连商场里的售货员都只在小小胸卡上印英文名字,外企若想保持高人一等的洋范儿,还得另辟蹊径。

我友小Z,最近被猎头挖角,到那家著名的500强企业面试之前,猎头嘱咐她:第一轮面试对方由两名中级经理接见你,面试将全程采用英文。小Z问:两位经理是外国人?猎头说:“不,上海人。不过总监要求大家说英文。”

“那么总监是外国人?”

“不,总监是北京人。”

我对用英文考候选人的面试官一向是同情和钦佩的,他们的英文需要很好很好,才不会被对方看轻。对于那两位的英文水平,小Z含蓄地说:“让我这样说吧,我们双方表达得都挺费劲的。”几个中国人用不十分流利的英文讨论产品策略及事业抱负——这个场景不仅滑稽,而且十分浪费。语言无非是沟通工具,应当怎么方便怎么来,即便想操练英语,也不能冒着耽误大事的风险:事关选拔人才,或者公司策略,这类复杂的问题用母语还不一定能句句到肉,何必用英语囫囵吞枣呢?实在喜欢,工余另组个话剧团也是好的。

也许有人太投入了,把外企工作当成了一种角色扮演,觉得演戏要扮全套才过瘾,就像唱京剧一样,不扮上就没有感觉;也许他们对英文的熟悉和喜爱已经到了迷乱混淆的境界,像《非诚勿扰》中的范伟:哦,你都行啊,那我们还是用母语吧,nice to mee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