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他小秘

泼墨在后妈那儿看到人家议论隐私权,过来问我:“你看老公手机么?”

我答:“以前在北京的时候从来不看。他老用一些又不好看性能又复杂的手机,现在倒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拿过来看看。”

泼墨说:“废话!那是因为他现在用iPhone!”

。。。。。。如果iPhone不是那么宽大扁平相机不是那么差劲的话,我也会考虑用iPhone,现在只好玩玩别人的。不过邮件短信什么的我从来不看。

番薯也不来看我的,他这个同学这方面比我素质高,他可以做到征用我电脑而一眼都不瞧我的MSN对话框。任何电子设备他都喜欢拿来摆弄摆弄,弄完了告诉我:你的手机还有若干若干功能呢你知道伐?但是资讯一律不看。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他对我没什么兴趣。伊是一个严肃的人,而我是一个没正经的人。只有在他要求跟我谈正经事的时候我才会收起嬉皮笑脸,所以他认为我做的一切事情都十分无聊,求他看都不要看。

而我之不看他的手机,也不是出于尊重隐私或者对他有信心。我青春期没发育好,十分自卑缺乏安全感。这些都不过是习惯而已,也许有人习惯互相查看手机呢?也没什么不妥,夫妻间的隐私其实都好难界定。只要你不来看我的,就不关我的事。

不过我特别不喜欢帮老公/老婆接电话的人。有时候我打电话给男同事,是他老婆接:“找谁?”这个问题真有趣,除非我打错了,否则这是谁的手机我就找谁。或者:“你找他什么事?”也许她不是故意的,但是姿态上十分难看,一副老母鸡护小鸡的戒备样:相公是我滴,你休想染指!——悭D啦。

最离谱还有人接同事搁在桌上的手机,就不怕被灭口么?明知是私人找,还秘书上身地殷勤问:“你好,你是她朋友吧?她上厕所去了,得一会儿呢。让她给你回电话吧?”我很不要知道这些细节。

所以我也从来不替别人接电话。即便番薯正在修水管占着手,央我帮他接一下,我也是帮他摁了通话键然后递到他耳边。说实话有没有十万火急的军情或者四千万的生意呢?真有事对方自然会再打过来。人家不找我,我接了能有什么用?无非就是起到一个传达室老大爷的作用。

有一次我在公司加班,旁边就剩一个小秘书在上蹿下跳地帮她老板订机票安排行程,中间需要有急事通知老板,心急火燎地拨个电话过去:“张总——张……太啊,嗯,”她一时楞了一下,我在旁边细声细气地说:“我是他小秘呀。”小秘书差点就学出来,笑得我们滚了一地。

概念产品

有天晚饭的时候,番薯跟我说起一篇文章,讨论概念产品的用处。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所有公司的概念产品(概念车又好,概念手机又好),都是一个骗局,公司从一开始设计这些产品的时候,就没打算将其发展成真正的产品。世界上只有一家公司,从没有概念产品,而直接把一个个超强概念直接做成产品推出——说到这里我们心领神会到,写这篇文章的一定是个苹果粉儿。

那么苹果以外的那些公司,推出概念产品的目的是什么呢?文章里说:实际上就是为了误导竞争对手。

概念产品是拿来忽悠人的——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是后一个观点我就很难同意了——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就为了误导竞争对手?也太给面儿了吧,简直就是天魔解体大法(梁羽生小说中的一种邪派武功,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咬破舌尖,释放出最大潜能,然后灯枯油尽而死)。而且,在现代社会里,还有什么商业机密可言呢,竞争对手在做些什么,大家心知肚明,都是同样的招式,不过看你怎么使出来。

我觉得,推出概念产品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向消费者证明品牌的生命力:看,我还在,我还行,要对我有信心。

我们以前不停地推出新产品,忙得人仰马翻,不一定每个产品都有强大的市场潜力。有时候只是怕消费者不耐烦:咦,你两年都没出过新口味,三年都没换过包装,想闷死人咩——推出个新产品,闹腾一阵,哪怕不好吃不好用,人家也承你的情。每年那么多新产品,活下来的是总是极少数。

研制一个新产品很容易,但是真正推向市场十分的难,且花费巨大。负担不起的只好做“试点市场”,或者挑几个城市,或者做限量版。肯德基麦当劳的新品种可以随时上随时下,一辆汽车呢?可折腾不起。于是就出现了“概念产品”这东西,一来探探市场风向,二来告诉消费者:廉颇老矣,尚能饭。

至于对竞争对手,看到你的新产品,当然要想对策。但人家也有做市场调查资料的,没可能一味跟风。所谓误导,也只不过是副作用而已。让我来讲个笑话给你听。有次竞争对手出了新产品,在传统食杂店渠道做试点,我负责跟这个产品,一下午走了几十家小卖部。回来揉着脚开玩笑:“全城的货几乎都被我扫光了,小卖部老板娘们都疯狂进货去了,这下对方公司可乐笑歪了嘴,还以为产品大卖。”

同事接口:“对,然后增加产量,应付假繁荣,下个月统统砸手里,老板一怒,马上打入冷宫。”

哈哈哈,还没轮到消费者发现,一个新产品就被让买样品的给买死了。所以说,只推不卖的概念产品,简直太靠谱了。

宁死不屈

番薯公司组织大家去看蝙蝠侠,循例问每个人:“你参加吗?”——老板大概没预到有人会SAY NO吧。结果一个三十几岁的俄罗斯女同事说:“我参加,但是我可不可以选择看《妈妈咪呀》?”

咦,大家趣味不同可以理解。但你都应该知道对一班IT中青年男同事来说,这个答案有多奇怪。我在公司一向唯唯诺诺强颜欢笑,所以对特立独行的性格派非常景仰,忙追问番薯:“老板同意没?”

梗喺唔同意啦!

老板也不是跟她较劲,好歹是个公司活动,虽然看完也不分小组讨论,但是大家进了电影院各看各的,也失去意义。不喜欢可以不参加啊,难道还要折现给你。

《蝙蝠侠暗夜骑士》开画以来狂卷票房,IMDB评分高达9.5。我相信是好看的,但是有那么好看吗?细看数据,十万人中有近8万人给出10分——可见群众多么不客观,电影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怎么可能值10分呢。但又能糟到哪里去呢?当个热闹看也是好的。

看电影那天,俄罗斯女同事还是参加了。但是开场10分钟,居然就消失了……我问番薯同学:“你估她会不会溜去别的厅看《妈妈咪呀》?”可是该戏院当天不放映《妈妈咪呀》。

那是什么意思呢?宁死不屈,还是愤而退场?蝙蝠侠招她啦,难不成是私人恩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