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岩井俊二的滤镜

1995年,日本广告和MV导演岩井俊二的处女长片《情书》开创了小清新的先河。不仅迷倒了全世界的文艺青年,也影响了台湾近20年的流行音乐和电影;

2018年11月,岩井俊二导演并担任剪辑,香港前文艺片导演陈可辛监制,大陆文艺女神周迅主演的《情书》2.0中国升级版《你好,之华》隆重上映。片方对这个豪华阵容有多大信心呢?这么说吧,电影是和超英大片《毒液》同日上映的。一个爱情文艺片,排片量高达15%,紧随《毒液》和《名侦探柯南》。

评价票房成绩还为时尚早,但电影预告片一出来,几个没有任何情节线索的镜头,已经喝彩声一片了。事实上,岩井俊二的电影的DNA也根本不需要情节来加持,只看那著名的淡雅色调,日式取景,世界尽头小逆光,大全景油画感画面,仰拍、广角与柔光镜头…就能让粉丝达到生理快感了。别说不知道故事梗概了,我觉得你就是放个PPT也没问题。

《你好,之华》和岩井俊二的经典成名作《情书》都是以一封阴差阳错的书信为由头,缓缓展开一段关于相遇和错过的青春故事,框架类似,但人物关系更为复杂,导演和观众一样,对青涩疼痛的青春有一股子这辈子都过不去的情节。但是《你好,之华》的野心显然更大,短短一个电影,跨越了祖孙三代各自的情感纠结,除了青春和爱情,还试图探讨成长、沟通和孤独感。

它做到了吗?还是那句话,不重要。不管导演花了多大力气层层剥开这个家庭的故事,它仍然是一个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电影。本质上,它仍然是《情书》2.0。导演迷恋手写书信那种娓娓抒情、欲说还休的情愫,然而这个故事的地基在8012年老太太都用微信的中国显然站不住脚。皮之不存,毛还能附上去吗?

到岩井俊二这里,能。

还有那千年不变的日式性冷淡画面和取景。大连,可能和隔海相望的日本玻璃之城小樽拍成一个味道还不违和吗?

到岩井俊二这里,能。

因为他技术太过娴熟,完全知道自己成功的要素在哪里。凡是个人风格鲜明的成名导演,都有自己执着的情意结,贾樟柯拍了这么多年,他的镜头都没离开过山西汾阳,可我相信岩井俊二能把任何一座城拍成小樽,只要加上一个叫“岩井俊二”的滤镜。

何况除了独一无二、贯彻始终的影像技术,还有强大的选角。永远活在青春里的导演,和永远的少女周迅已经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利器了,更要命的是两个小演员,少女之南清丽无俦,每一帧都是一幅画,戴着口罩只露一双眼睛都美得惊心动魄。少女之华把情窦初开又纠结失落的少女情怀演得出神入化。

看到这里观众已经集体感动了。行行行,你美你有理,非要写信就写信吧,正好便于我们回忆青春。和导演不同,观众们怀念的并不是自己的残酷青春,他们怀念的可能只是迷恋《情书》的自己。

若你喜欢怪人……他不必很美

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叫《水形物语》,讲的是一段人兽恋。

剧中贫穷、低贱、其貌不扬的哑女清洁工,爱上了当局抓来做研究用的男性人鱼。

人鱼也并不是迪士尼动画片里那种披着波浪发拖着一条鱼尾的半人半鱼生物。他基本上就是一条….鱼。

鱼眼睛、鱼鳃、鳞片,有智慧但不能说话,只能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也许正因为这样,他才不在乎女主角会不会说话。

这个电影其实讲的是孤独。有缺陷的边缘人在这个世界上饥渴地寻找温暖的故事。女主和她的黑人女同事、秃顶穷基佬,都是这样一种相互取暖的关系。题材很好,镜头语言也很流畅,然而这样技巧娴熟视角独特的一部戏,看了还是让人有点不舒服。

原因呢?不怕大声告诉你,我们不是不能接受人兽恋,我们接受不了长得不好看的人演绎生死恋。

女主其实还好啦

男性人鱼呢?长这样。

智慧的大眼睛

暗中观察

哑女在电影中其实解释了她惊世骇俗的爱:因为对方也是不被世俗接受的怪物,而且他有一双智慧的大眼睛,不在乎她会不会说话。还借基佬的嘴说出:他(闪光鳞片)好美。最后还实力演示给人看:他其实真的是神耶,能起死回生治疗脱发。

但是他长得实在就是一头鱼啊。我们关心的根本不是他生殖器官长在哪儿的问题,我们担心的是拥抱之后粘一身鱼腥味怎么办。

这一段国内上映的时候删掉了所以我们真的以为他们在游泳

理智上我们都知道,长得难看的人也有权利谈恋爱。

教养使我们在面对丑人怪人的时候不露出惊讶和嫌弃的表情,本能驱使我们追求漂亮的面孔身材。但下意识里,我们只能接受俊男美女谈那种要生要死的恋爱,其他人?踏踏实实过日子不好吗。别说真是丑八怪,就是长得稍微平凡一点,当众亲热也要被人嘲笑。

但是长得好看的人是少数呀。现实生活中,净是其貌不扬的情侣:

胖乎乎满脸小疱的女孩,被男朋友爱惜地揽在怀里,视若珍宝;

一脸油腻已经脱发身材矮小的男子,被姑娘紧紧挽着,像个依靠;

戴着眼镜朴素平凡得像中年公务员一样的男女,以偶像剧的打开方式在冬日的路灯下拥吻……

猛一看都有点违和,但是仔细想一想,普通平凡如他们,在对方的眼中却都是小蛋糕和金苹果,还真有点心酸的浪漫呢。

爱情如鞋子,自己舒服就好了。最好闭上眼睛瞎了心尽情享受。若你喜欢怪人,他不必很美。

世纪初的经典美剧《色欲都市》里有一集,说到每个人都有一个拿不出手的情人,跟他(她)在一起明明说不出的舒服快乐,就是不好意思带出来给人看,甚至连自己都羞于面对这份感情。

这个羞于带出去跟朋友展示的情人,倒并不至于是丑八怪。他(她)们可能只是样貌平庸、土里土气、职业低贱,没有社会地位。

为什么离不开他们呢?也许是器大活好,温柔和善,谈吐风趣….也许自己本身也没那么好。在外头风光洋气潇洒犀利,回家只想一起猥琐地抠脚。

你嫌弃他,也许只是嫌弃那个没办法甩脱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更好的东西,做更好的自己。比起抛弃糟糠之妻的男人,我反而觉得更不堪的,是一边嫌弃、一边吊着情人不放的姑娘。

这可不是优柔寡断那么简单。在爱情里,允许对方出错,允许你恨铁不成刚,允许你反复衡量爱与被爱,斤斤计较付出与所得。唯一不能做的两件事是:嫌弃对方,或者嫌弃自己。

嫌弃一个人,就不要与他在一起。

否则最终你也会嫌弃自己。睡得再开心,睡醒了也会在床边呕吐。

作死式养生

我在朋友圈发了张喝饮料的照片,隔天去找朋友剪头发。朋友说:“看你发那杯冰水的照片,可把我馋死了。”

下图是我喝冰水的日常:多半杯冰,小半杯冰水。

这位朋友是非常难得了。她最近因为在坚持一个健身项目,饮食上要求忌冰水。但她也没有谴责我喝冰水是作死要宫寒之类的。

你不知道这几十年来为了喝杯冰水,我都经历了些什么。

记得那年我怀孕的时候,因为端了一杯冰摇柠檬茶进会议室,被对方用三分之一会议时间进行批判,仿佛会议还没结束的我孩子就会从裤腿儿掉出来似的。

(没错我是女的并且生过孩子。这件事我现在不想讨论)

对于生活习惯,或者说一切不违法犯罪不损害道德的事,我基本上认为,大家尽量就不要互相规劝。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不能假设别人是没经过思考就做了错误的选择(即便很多人可能是)。

比如我怀孕吃鱼生吃到撑,天天涂口红喝冰水,但是我也得接受你不吃螃蟹不吃小龙虾喝菊花茶搁枸杞。横竖你不喂我吃就行了。

活到这个年纪,婚也结了孩子也生了,渐渐也就没有很多人专门跑来和我较劲了。

但是大家对我普遍的印象应该都是“不太会养生,比较爱作死“的那种人。作到今天没有死,可能是因为身体底子还算好,也可能是运气好。但是岁数再大点儿,也就是落个腰酸腿疼百病丛生晚景凄凉。

但是很多事呢,也不是你看到的那么回事。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放飞自我、没法自控的自由魂。我虽然喝冰水、不穿秋裤、熬夜、喝酒,但我仍然是一个非常自律、注意养生的仁波切呢。

今天就让不靠谱老师来给你揭秘一些作死式养生方法。

首先喝冰水这个事吧,它真是要看体质的。像我这样一个体表温度都比别人高半度、吃个红枣都要流鼻血的人,你让我天天开水泡枸杞,那么也是要常备几个丫鬟在旁边供我泄火了。但如果你冬天在被窝里睡了半夜还手脚冰凉,还是捧着保温杯比较好,至少也能捂捂手啊。

喝凉水VS喝热水,其实没有对错,贵在坚持。别说你们喝惯了热水怕凉,我喝惯了冰水,偶尔喝杯热饮还拉肚子呢,真的是练习了很久才能适应。

再说说我不穿秋裤这件事。不穿秋裤,并不是不怕冷。是北京的暖气太热。冬天穿的里三层外三层,一进商场办公楼就跳脱衣舞也不太好吧。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穿单衣,外面罩一个过膝的长大衣。我最厚的羽绒服简直是床棉被,真可谓是穿多了怕热着穿少了怕冻着。可以说是非常疼爱自己了。

最后不免又说到了喝酒这件事。我朋友都认为我是个十恶不赦的酒鬼,每天大概很少有清醒的时候。她们关切地问我:你每天这么喝,身体受得了吗?

我不怪她们,毕竟平时我的朋友圈是这样的

而喝酒的时候天色一般都是这样的

但是你们也要知道,女明星举着一个大汉堡,拍完照后并不见得把它一口吞掉,而仁波切我拎着一瓶酒,也并不一定要把它喝光啊。

我也并不是每天喝酒,我甚至没有酒瘾。两个星期不喝酒我也可以啊,事实上我试过两年半的时间滴酒不沾。不过一天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喝酒倒确实是我的才艺。

即便算上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我喝醉大概也不会超过20次。已经有很久没真正醉过了,你以为是我酒量大吗?呵呵。这就是传说中的养生了:

大家刚刚欢聚一堂,空着肚子开始第一杯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些垫肚的东西、喝下一瓶养胃的酸奶了;

每喝下一杯鸡尾酒,我都有灌下一大杯冰水,防止脱水和夜里口渴;

大家还在握着最后一杯小酌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冲花旗参茶醒酒了….宿醉?不存在的。毕竟明天还要喝呢。

当然你会说,干脆滴酒不沾,不是对身体更好吗?错是没有错,但你忘了生为人,我们脆弱的身心都需要照顾。在不开心、焦虑、愤怒、崩溃的时候,你是出去危害社会呢还是委屈自己呢?两权相害….取谁我都不忍心,不如一口泯恩仇。

最后送你一杯RAJ同款Grasshopper,祝你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开心的撩妹天。

酒入愁肠愁更愁……你一定是喝了顿假酒

​​​我在知乎上点选了可以回答“喝酒”相关的问题。然后看到他们问:怎样学习喝酒/在什么场合应该陪人喝酒?我一个字也回答不上来。

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尊重身体的感受了么?

人为什么要喝酒?

那是因为酒好喝啊!好吃好喝的东西很多,然而酒跟它们不同的是,再肥美的大龙虾,也难以在咽下去之后还给身体带来那么大的快感。喝了酒,从喉咙到胸膛都暖洋洋,血液流速加快,神经松弛,放大快乐。

马尔代夫的生啤马尔代夫的生啤

酒是麻醉剂,使人反应变慢,所以烦恼又可以变得不那么尖锐。喝酒以前,这个世界有很多棱角,磨得人浑身不舒服,喝点酒以后,方的圆的三角的就都不那么重要了。酒入愁肠愁更愁?不科学。一定是喝了一顿假酒。

怎样学习喝酒?

我想起刚毕业的时候,带外国人去吃烤鸭,准备了一套攻略打算教人。鸭子端上来我问:你知道怎么吃吗?外国人灿然一笑:难道不是使嘴吃吗?

其实我大概知道,提问人是想了解酒都有哪些种类、在专家看来什么算做好酒,如何喝酒才叫做有品位。我知道世界上有“品酒”这么一回事,也有好酒和劣酒之分。酒的原料、酿造工艺、产地、储藏方法,都可能对酒的味道有影响。这些知识,了解一些总没有坏处。但是你不需要掌握它,才能喝酒。

便宜的不见得就没有好酒。贵价的,不一定都合你口味。好的酒就像美女,你碰到她的时候一定能认出来。

从一岁半的时候被亲爹用筷子蘸酒喂,也算是有好几十年酒龄。喝的很杂,种类繁多,从平到贵。几百块钱的香槟让我欲仙欲死,几块钱一瓶的二锅头也能喝得灵魂出窍。直到前两年认识了在洋酒公司工作的朋友大麦,才开始识label、分种类。学到一点知识,但仍然随着自己性子喝。大麦说,我最钟意喝的几种,恰巧都是好酒。

喝酒又像性生活,喝的多了,自然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怎么造才最开心。你跟爱情小说学会了谈恋爱,跟AV学会了床上24式,跟杂志学吃饭穿衣,连如何与人说话都有攻略套路。喝酒无非是寻开心,还能不能有点赤子之心。

什么场合应该陪人喝酒?

喝酒是一个取悦自己身体的过程,严格说来和别人没什么关系。像我开心又喝,不开心又喝,都是渴望能跟自己的身体好好相处。当然如果是情投意合的酒友,大家一起喝可以更愉快。但是勉力相陪就算了吧,不要说让我陪你了。就是您上赶着来陪我,我还要挑酒品挑颜值挑酒量,量太浅扫了我的兴,强努着喝吐了还得我收拾,图的是个什么呢?至于那些干脆就为拿酒盖着脸调戏小姑娘的,你侮辱的不光是自己和小姑娘,还有酒。

长到这么大,包括在职场卑躬屈膝,可以说违心之言,但没陪过人喝委屈酒。刚毕业的时候,正值酒瘾和体力的巅峰,又是个孩子,出去吃饭有酒喝,简直开心。老板虽没什么坏心,也不排除“带个能喝的小姑娘活跃气氛”的想法,然而我哪想得了那么多,挽起袖子咕咚一声一杯白酒就喝下去了。对喝酒认真到这种地步,在座各位……也是打消了要调戏我的念头。

过了几年,才知道居然有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就不肯喝了。有段时间需要见客户,小地方人特别喜欢斗酒,我一个还没结婚的人,大言不惭“准备要孩子”。就这样挡了两年,同事问我:“您可都准备两年了啊?”我答:“不孕不育行不行?” 公款吃过很多饭,自费喝了不知多少酒。酒吧喝破产了回家去喝,谁稀罕他们给我付酒账。

Vodka Martini, Shake, do not stir.

Vodka Martini, Shake, do not stir.

现在回想起来,这辈子最有情调的喝酒地,不是在80层楼上俯瞰CBD夜景,也不是在湖边小馆的Patio看帆船飘过,而是北京深夜里带着酒意吹风,偶尔有车开过更显寂寥的马路牙子。或者我怀念的只是那个黄金时代,可以肆意谈笑、酒后痛哭、随随便便坐在地上,也没人敢说我粗野或猥琐。年轻真是必杀技。

内装龙舌兰的小酒壶

内装龙舌兰的小酒壶

现在可好,光蹲下就不敢保证裤腰不勒肚子。所以为了喝酒也得买个顶层的房子,自带PATIO,每年4到到10月份,抱着冰桶赖在露台上,醉生梦死。

夏天就要到了,倾情给大家推荐几款我特别爱喝的葡萄酒,值得成箱购买 (特别遗憾真的不是广告):

HUGEL et Fils Gentil, Alsace, AOC | 雨果精选

雷司令和琼瑶浆混酿,所以比一般雷司令有浓郁的果香,但又不太甜,后味非常缱绻。第一次开瓶是和美丽的邻居初夏的深夜在郊区聊天,净饮,配上没男人的夏夜时光,别提多美好多消停了。

Fritz Haag Riesling Qba Dry Mosel | 海格雷司令

德国的雷司令,跟著名的Dr. Loosen比,不那么甜,有点烟熏的感觉,口味更清冽更纯粹。因为我比朋友们更爱这款,所以渐渐不拿出来给人喝了。

7 Cascine Treviso Prosecco | 意大利产量最高的起泡酒

这个不用说了,平民香槟。一个字“不太甜的起泡酒”,配烤串儿配大虾配沙拉配凉皮儿,夏天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托斯卡纳艳阳下和美少年鬼混的味道。搂不到美少年的我,一个夏天可以能喝两箱。

下次再说鸡尾酒——是的酒这个话题我可以说至天长地久。

​​​​

 

五阿哥能当导演吗

我为什么要去看《嫌疑人X的献身》,和苏有朋为什么会去当导演,同样是一个谜。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拍电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了。导演这个专业,像心理学和市场营销一样,同样是技术活,但普遍不如医生律师技术员一样受到大家的尊重。以前有个挤兑导演的笑话:“摄像、灯光、剪辑什么的咱就不说了,制片人会找钱,演员没有演技还会个不要脸呢,你们导演会什么?” 很形象地说明了大家对这个职业的误会。

连我们老百姓的认为什么人都能当导演,在这个圈子里耳濡目染的就更觉着自己神州行了。什么苏有朋郭敬明,我觉得大幂幂当导演的那天也不远了,胡歌要稍微快一点了,不要被她抢在了前面。

万幸我没看过苏导的《左耳》。《嫌疑人X的献身》老实讲还真不算一个太烂的电影,如果你就当它是一个普通破案片。有强大的故事撑着,苏导还特别小心翼翼地尊重了原著(尊重到了连人名都取了日本名的谐音,以至于我们觉得觉得神探伽利略别是个唐山人吧)。所以这个电影……它看上去简直就像是一个电影。这对近年来乱七八糟的国内片来说已经是个很不错的评价了。

但是同样让我不明白的,东野圭吾都签字了,连很多对白都只是做了本土化的一个改编电影,为什么就能做到灵魂尽失呢?

作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嫌疑人X的献身》有诡异独特的故事、无懈可击的推理和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震撼读者的,不光是匪夷所思的故事架构,还有主人公那种岛国A型血的极端性格,以及数学的极致美感。在苏版《嫌疑人X的献身》中,后两者尽数消失了。然而没有了性格的骨髓,故事本身也就没有那种不三个动声色的惨烈了。

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咱们从不重要的往重要的说吧:

第一:选角和演技

演的不像,有时候不完全是演员的错。有可能剧本对角色的塑造有问题,跟有可能演员形象完全不适合这个角色。“整容式的演技”并不是没有,但是太难了,而且对一个电影来说,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呢?

具体到这个电影来说,完全赖王凯。

怎么看王凯,也难以想象他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与原著里描述的淡定优雅、略有点刻薄的汤川学完全不是一个人。不知道导演是怎么给说的戏,他从头到尾都在专注挺着小身板嘚瑟。在洗手间捋头发的时候,简直GAY出天际。有个重要情节是张鲁一说:你还是那么年轻啊。我要是张鲁一,我可能会说:你丫是不是GAY啊……

张鲁一扮演的石泓,和原著中的石神哲哉从形象和性格都相去甚远。这其实是比王凯更大的问题。原著中的石神,粗壮苍老,大概像个工人阶级。虽然实际上是个一心扑在数学上,有一定性格缺陷的人,但表面上看起来应该很像个正常人吧。说话、做事冷静而有条理,爱慕邻居是因为她好看,而且虽然还不敢去追求,但也会有正常恋爱男人的强烈嫉妒心。张鲁一诠释的角色一看就有严重的人格障碍,被生活给了无数大嘴巴的文艺青年(事实上也是,都急得要上吊了,所以他的献身实际上是报恩)。这个角色没有说服力,100%赖苏有朋。

第二:导演的理解力和价值观

可能苏有朋就是这么理解石神这个角色的,就是这么理解《嫌疑人X》这本书的。他想描绘美好的女性照亮孤独人的生命,这种恩情无以为报,唯有献身。而原著中,汤川学是石神真正的知己,反复说:他会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就像他在寻找最优雅的解题方法一样。无论这个方法需要做什么,他都不在乎。石神除了像人一样恋爱了,他身上几乎没有人性的东西,人类的规则感,只有严谨的逻辑。所以他的选择才会那么匪夷所思,近乎冷血而又在情理之中。原著里的女主也不是温柔的苦情妈妈,她对着有可能性的男人会情不自禁地打开自己,找回做女人的感觉;对邻居男人无私的帮助会有负累的感觉,又想得到他的照顾,又不想还他这个情。故事的惨烈,就来自于人性的残酷。而我们的乖乖虎呢,要么是没有看懂,要么是无法接受,他让主人公们说着完全一样的对白,却导出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第三:日本文化的独特性

无论是东野圭吾,还是村上春树,还有伊坂幸太郎。他们小说里最让人动容的是每个小人物的性格。不管年龄大小,长相如何,也许过着算的上无聊的生活,普通得一塌糊涂,但都有一点儿与众不同,好也罢坏也罢都坚持着,就像跟这个冷漠混沌的世界赌气似的,借此才能保留一点做人的尊严。而这些人设都是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来描述的。不用说这些东西在苏导这里也不存在了。

我并不觉得拍日本作家的作品就一定要有日本文化的原汁原味。但你抽掉了人家的脊髓,你至少得换上自己的,不能光剩下包子皮儿啊。对于一个导演,能不能有自己的风格、传世的作品,最终也要看他有没有理解和渗透文化的能力。显然我们不应该拿这个去要求苏有朋。

总的来说,《嫌疑人X的献身》是一部完全没有价值的电影,没法给观众带来任何的快感。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借助一个好故事,投机取巧地证明了苏有朋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导演。让他继续拍下去吧,只是请他不要再拍东野圭吾系列了。

莎士比亚是这么说我的:最大的无聊,就是为了无聊费尽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