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ndigo等电影开场,我翻了会杂志的功夫,番薯火速去几个书架转了转,回来面无人色地说:”看见这么多的书,就一个感觉,学海无涯,回头是岸啊!!!”
月度归档:2006年12月
荷里活也晒你冷
我不是007的fans,但我也大约知道他是一个饭特稀——男人女人,都用他来意淫。这种系列片,天长地久地拍下去,我情愿它只得一个套路,不过美酒更醇,美人更艳而已,不难呀?象可口可乐,标语不妨勤改,配方就由得它吧。我真是不愿意说Daniel Craig的坏话——从决定由他出任新一代007的时候起,舆论就一边倒,骂声如潮——也难怪大家武断,英伦男儿千千万,他偏选一个长得象普京的人来扮演英国情报人员。新片上映之后,据说Daniel Craig的支持率暴涨50%(基数是零),很多观众向他郑重道歉:丹尼尔,我们错了,你很棒——我忽然佩服起制片方来,他们深谙心理学:这角色早已深入人心,群众期待太高,反正选谁都讨不了好去,干脆置之死地而后生:索性找一个争议大的,选角事件先成了焦点,影片宣传已经成功了一半。群众大概都想去电影院一睹新邦德怎样出丑,票房就不是问题。观众不抱着希望,就不会更失望,看到一星半点优点,反而是意外之喜。西谚有云:事情可以更坏。
如果不算007系列,还真是一个挺好看的电影。但是邦德。。。气质这回事,真是有的。Daniel Craig只得两个优点:湛蓝的眼珠子,和一身的腱子肉。从这里就能看出东西方人的审美是如何大异其趣,外国观众对这两个硬条件极为受落,大概也是因为对中老年007忍了长久,IMDB上的rating高达8.0,拥趸甚至评论说这是继青年SEAN CONNERY之后最称职的007。还有个刻薄鬼说:至少这个007看上去体质达标,不象罗渣摩尔与布鲁斯南,其实连块乐之饼干都掰不碎——都是那身腱子肉的功劳。所以导演制造一切机会让他除衫:不是受伤便是戏水,敌人捉住他,还要变态地剥个精光,一边细细端详一边近乎花痴地说:you take good care of your body…(接近呻吟地叹息)such a waste…我直想说同意,人是万物之灵,光有肉没脑子,也是不行的。
这部007是个重拍片,镜头回到邦德刚登上007的工作岗位,接受第一单任务,血气方刚、踌躇满志、锋芒毕露、大情大性,许多人夸他身手矫健,目光锐利得象一头豹子——我其实很敬佩他和导演,顶着这样大的压力,并不刻意讨好,仍然坚持走自己的路,塑造一个全新邦德形象,但是丹尼尔,你总该记得007是个情报人员吧?他看上去更象是个保镖,就差配个耳麦。也许入职培训是雷老虎给他做的:“以后你就是咱们英女王的护院了,谁想欺负我,你就替我去打他,我想欺负谁,你也替我去打他。。。“每到一个新地头,总是先站定了,机敏地四处张望——太机敏了,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是特务。在酒店门口猫低假装缚鞋带,一边抬起头,目光左右一扫,各发现一个监视器,十分周星驰。
番薯说这电影有点抄港片——所以不闷,开场的工地追打象成龙,后半段赌沙蟹又象王晶。大堆的筹码,动不动推出去晒你冷,邦德与奸角斗计偷鸡的时候,旁边陪赌的人纷纷盖牌,郁闷的表情也似曾相识。而且一翻牌,通通都是富尔号斯同花顺, KING对ACE(我想起了《赌神》,“今天运气真是好,皮蛋一对也可以叫牌?“)哈,荷里活终于也学会做大牌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007系列也有望由华人执导。
童年阴影
昨天做了个怪梦。不知怎么地偷偷拐带了一个儿童出走(那儿童是我外甥,梦中年龄比现实还小着一节)。我在梦中的身份角色很可疑,动机也模糊,就只记得动作十分敏捷:在现场制造一些小混乱,然后趁大家忙成一团,把门拉开一条缝,先将孩子推出去,自己再闪身出来,一连串动作干净、利索、一气呵成。外面天已经快黑了,正埋头匆匆赶路,有个中年男人骑自行车拐过来,差点撞到我们,我怒道:看见妇孺也不减速?对方下车,但一脸蛮横不耐烦:我没看见什么孩子!我一把将他的自行车推倒在地:是吗?我也没看见一辆自行车。真彪悍。醒了我直发愣,不是我,完全不是我。我的人生关键字是“怂“,从小就胆小畏羞。刚上学的时候大家小朋友们每天排一支路队回家,我一直被小领队欺负,不敢反抗不敢告老师,以致一想到上学就有恐惧感。熬过第一年,发现放学随便想和谁一起走都可以,没有好同伴尽管一个人走,真松了一大口气。
而且因为自卑的缘故,心理素质极差,但好面子,又不敢表现出紧张,一味死撑。倒不怕写卷子,就怕过堂提审,此生都没在任何场合主动举手发过言。每次被老师叫起来,均头皮发麻,如上刑场。我怀疑自信这回事,和唱歌跳舞一样,小时候如没能学会,长大了也就难有建树了。工作以后才渐渐没那么窝囊,因为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上,就算害怕,也得强自镇定。另一方面,随着年岁增长,挫折越来越多,总算知道很多东西,再着紧反正也是要失去的,一来二去,脸皮就厚了。
可是总还是会紧张,每次面试的前一晚都非得象背书一样,把台词背得烂熟。在办公楼大堂紧张得直咽唾沫,筛糠至电梯门打开,才视死如归地踏出去,又不是第一次换工作,真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有时过于熟极而流,自己都觉得假惺惺。有次大老远飞去上海面试,到得早了,穿得人模狗样,不敢四处溜达,只能躲在楼下咖啡厅穷耗,偏生我不爱喝咖啡,几乎没在这30分钟内沮丧至死。后来上去见人,只想速速谈完了打道回府,那英国人中间打断我,递过一瓶饮料来揶揄地说:慢些说,慢些说,别要先噎死了自己——真是奇耻大辱。
对我们这样卑微的人来说,一个折辱和另一个折辱之间,也就过完了人生。我能够学会不介意,但那不够,要根本觉不出来,才是高手,做到这个层次,非得有点自信才行。除了童年的阴影,我还迁怒于一切自小钟爱的文艺作品:太过晦涩灰暗了,因此除了自嘲,就没学会一样本事。上礼拜看电影的时候,看到一个预告片,WILL SMITH的新片
吓,真狠的来。当下我们含着爆米花就说:这个电影,上映了得赶紧看一看,咱们也真该励志一回了。
美容经
前阵子剩饭蕾在blog上写美容经,浩浩荡荡罗列她败过的化妆品,云妹妹看爽了,紧着催我也续一个。我同她讲:这东西我是万万写不得的。这些胡天胡地要是被领导掌握了白纸黑字的证据,肯定招致一场无产阶级专政。人还是藏点私的好。而且我也远不够剩饭蕾有份量:数量上。。。那不要提了,她大小姐扫起护肤品来,真可谓气势如宏。她可以连续两天去赛特,每次支出2000多元,连续获赠两张VIP卡。然后逐一使用,功能效用如数家珍。我这张脸首先就不争气,一年倒有半年在过敏,擦脸油只得用用停停。一时干燥一时泛油,两颊动不动爆红血丝,又加上眼袋与黑眼圈。。。百病丛生,也不具说服力呀。用了还长成这样,没的砸了人家化妆品的牌子。
说实话,我对化妆品的功能,并不太起劲。什么深海金箔鱼子酱,微量元素分子式,越玄妙越好,因为咱们听不懂,所以不得不相信。护肤品最大的功效,也不过就是保湿吧,舒服一点是有的,但要起死回生,恐怕还是得动刀枪。往往那些皮肤非常非常好的人,都是天生的,气死人。比如黄佟佟,我指着她粉团似的皮子,咬牙切齿地说:“你看看你看看,她这样掐得出水的皮肤,还必定没花过什么心思护理!“黄佟佟有点心虚地赔笑道:“还。。。真的是。“她就是这点可爱,得了便宜绝不卖乖。那些动辄抨击别人腐败,扬言自己只用清水洗脸素颜出街的人,卖相却非常抱歉。咦,阁下倒是磊落,但谁要学你。
但化妆品还是要买的,哪怕只是为了对自己好一点吧。就象有人去健身,只是为了更心安理得地大吃大喝。都是死马当活马医,不然怎么样呢?索性放弃了,更不知沦落到什么地方去。云妹妹喜欢买彩妆品,但是不常化妆,一套套囤在那里,我们有时看了也着急。败家出名的剩饭蕾都劝她:不要再买了吧,对你有用么?——但转念一想,除出水和空气,谁真有用呢?又不是花不起,而家又不是买香奈儿的包包,一只口红而已,港币不到200一只,如能带来快乐,也就很廉价了。
抱着这些念头,我选化妆品的条件索性本末倒置,毫无道理可言。首先卖相一定要好,我喜欢那些光滑白胖的磨砂玻璃瓶子,里面盛无色无味的乳液,一只只玲珑剔透的瓶子站成一排,比较矜贵。至讨厌塑料牙膏管子包装,售价的三分之一都用在广告和包装上,还不肯做足功夫,也太欺场了。
然后赠品要多。太贪婪了,任何只有一样好处的东西都不能满足我,必须附加若干价值。渐渐的糊涂起来,忘了最初目的是什么,看到一切漂亮精致的化妆包、首饰盒、玻璃镜子。。。忙不迭地问:买什么送这个?其实比谁都更清楚这不过是一种促销手段,但是高兴呀,各取所需,即使上当又有什么关系。
不仅如此,还要售货员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打叠精神拿我当贾母侍奉着(近年来岁数大了,愈发的老太君脾气,跟相熟的柜台小姐说话,口气像祖孙俩) ,否则恕不帮衬。现在仿佛很少不顾一切地想要一样东西了,即便有,也不急在一时。而且但凡一件东西沦为商品,就成千上万生产,明码标价,再不独一无二,什么地方没得卖?何必屈就呢。怪不得女人都喜欢购物,高兴又买,生气又买。因为可以理直气壮地冲动、任性、不讲理。对配偶、亲戚、朋友、同事。。。谁敢有此类非份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