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看爱情片

movie-genres-icons-vector-prev12468794349r68zb

在电影类别里,我第一不看的是恐怖片。这里必须强调一下,恐怖片(Terror)和我最喜欢的惊悚片(thriller)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区别在哪儿呢?简单粗暴地解释一下,后者是拿情节的紧张和出乎意料来吓人的(往往多发于action/crime和science fiction这两类中),前者多是拿血、鬼以及粘乎乎的东西来吓唬人的。我胆子小身子骨弱呀,就瞧不得那脏东西。

排在第二不爱看的就是爱情片,包括以爱情为主线的文艺片。稍带着连主攻爱情片的导演和演员都不大认得。一般亲朋好友都认为我是因为太崇尚理智、以及过于玩世不恭,所以瞧不起爱情片,嫌它们肉麻——也不能说完全不对,我承认我对肉麻无抵抗力,经常在它面前瑟瑟发抖。但我瞧不起爱情片倒并不是因为这个。因为它们不、讲、理。

这种不讲理广泛存在于两个层面。首先是电影的情节和人物不讲理:因为谈了个恋爱整个人就被外星人附体了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还觉得理所当然,而往往这样丧心病狂让你恨不能捏死的混蛋又让人宠得死去活来。她们的宇宙通行无敌口号是“爱一个人是没有原因的”以及“恋爱中的人智商等于零”。很抱歉这两句话都不是事实。如果我是科学家,我很愿意写一黑板分子算式来证明这一点,省却多少口水。但我只是个懂常识有理智的死文科生,我只能提醒你:如果恋爱中的人智商等于零,首先就没法上班儿了(虽然很多白痴工作也不需要多高的智商)。但我们只听说过休产假的,可没听说过歇罗曼蒂克假的,哪怕只有48天。另外这些零智商的花痴走在大街上,对地球人的生命财产该是多大的威胁啊。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很多导演和编剧认为,爱情片不需要讲理。这种低标准爱谁谁的姿态不光是不讲理,简直都有点无耻了。很多观众也是,他们也许乐于给科幻片警匪片挑bug,或者至少在别人找出了漏洞之后津津乐道地跟着调笑,但一说到爱情片,就又拿那两句万用口号给堵回去了。实在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爱还能成为一种天下无敌的利器,和一切问题的万用答案,所以人家根本就不需要讲理。先不要说那些文艺片,青春片,爱情伦理片了,就连《哈利波特》这样的魔幻片,一直到第七集,我都和伏地魔一样没想通究竟是出于什么道理阿瓦达索命会打不过高尚的爱。我相信正义可以战胜邪恶的,但不是用爱这条万能钥匙,连金庸都知道写邪魔歪道武功虽高容易走火入魔,名门正派练得慢点儿但易筋经才是最高境界——是不是真的都好,起码自己也能说圆了。

其实爱情片比科幻片难拍多了,因为人性远比科学复杂和难以预料。爱情只不过将人性放大数倍,并不是一针下去能让人变丧尸的生化武器。那些复杂的若即若离纠结斟酌用3D是解决不了的,不好好用镜头说故事,你以为煽点情就可以让我心潮澎湃化为一摊泥……好难。也不知是想侮辱我们观众的智商,还是自己的智商就不大够使。

对我来说,爱情片侮辱的还不止是我的智商呢,有时连自尊都搭上。爱情片里制造戏剧冲突的必备桥段是各种牵强附会的人造误会,导演以为自己有一只造物主的大手,把智商为零的小人儿们推来搡去,情投意合的,被莫名其妙地拆散;而另备一只打酱油君自作多情地贴上去,并且喜滋滋一点也察觉不到即将迎面泼来的冷水。这种表错情最难堪,明明襄王一点意思也没有,神女究竟是怎么误会到这种地步的!别说导演还就这招管用,往往看得我替剧中人难为情起来。洁身自爱了一辈子,奈何管得住自己,管不住别人。对于一个秩序狂和控制狂来说,简直能要了亲命啊。

垃圾

前几天跟朋友吃饭,他跟人介绍我是“微薄上那个愤青儿”,他这么说大概也就是图省事,并没真的要给我贴个标签,但我疑心也许真就有人是这么看我的,就好像著名华人女作家黄佟佟说有人觉得我“女权”一样。有些事不管你乐意不乐意,也不管是否符合实际,都是硬要栽赃给你的。哪怕你其实什么都没干。

我是愤青儿?我连日本都不反,国事也不谈,每天除了吃就是穿要么就是听音乐看电影,还不看欧洲文艺片,毕生与之较劲的也不过就是乱扔垃圾的、公交上用山寨机放音乐的、在电影院聊天儿的。我还可以再无聊、再庸俗、再软蛋一些吗?难道就因为我没张罗着救猫救狗,没转点儿XX活佛慈爱基金的,就变成愤青儿啦?

其实我心里约莫知道是为什么。我厌恶很多人很多事,虽然没有说出来,但那种厌恶恐怕都不仅仅流露在眉梢眼角。在这个星球上我快走投无路了。这副对人类厌倦透顶的残躯上就是再生出两只触角来恐怕也难以和他们沟通了,所以才选择在大多数事情上闭嘴闭嘴闭嘴。我跟你们这些不肯讲逻辑的人咋说理呢?我特么跟你讲道理,你特么跟我谈感情,而且这感情还是拙劣地表演出来的。

我对任何观点都没有意见,只要有论据——甚至没有论据都成,你就跟个五岁小女孩似的坐地上乱蹬腿儿哭天抹泪:什么嘛,人家就要这样嘛~~~你拉下脸来不打算讲理了,也算是一种态度吧。但是你动不动庄严地摆出一堆论据,而这些论据一来不是事实(或不见得是,反正你也不关心),二来跟论点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可就不高兴了。咱们也念了那老些年书,有的都念成硕士博士了,还位高权重挺有社会影响力的,可不带这么丢人的了。

噢,说起随地乱扔垃圾的,他们有三种:一种人隐隐知道乱扔垃圾不对,但实在懒得去找垃圾桶又不愿意拿手攥着,偷偷摸摸扔了心还有点虚;第二种人素质低下全未开化,理直气壮认为这把纯天然的大鼻涕不甩在地上甩在哪儿?最后一种人懂文明讲卫生,捏着鼻子说我也分地方的,你看我们家也收拾得特干净,我就是瞧这儿脏我才扔的。

值最多大嘴巴的就是这第三种人。当然我只是在说扔垃圾。

盗梦空间和剩女爱情观

<稿子,稿子,一个不再写稿的人的沧海遗珠》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正在全世界热映,震撼的效果,新奇的概念,再汇聚炙手可热的大牌演员和名导演,让这部戏一出炉就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连戏中的陀螺也成了淘宝热卖品……但是这跟爱情又有什么关系?你看到这里是否怀疑我看电影看得神志不清了呢? 别着急,听我慢慢说。首先,《盗梦空间》究竟牛在哪里呢?很多人把这个电影当成了智力测验,一遍又一遍地到电影院去看,回来以后把这几层梦境分析得头头是道。其实论叙事结构,这个电影并不难懂。跟诺兰导演的成名作《记忆碎片》相比,它简直就是一道小学数学题(当然不是奥数那种)。《盗梦空间》的伟大,在于它提出“在人的潜意识里植入思想”的概念,也就是它的原文点睛之题“Inception”。这根本不是什么科幻题材,我们脑中难道不是充斥着各种被植入的思想吗?从各类产品的功效到最基本的世界观,甚至喜怒哀乐各种情感,有哪个不是学来的习惯呢?谁不是先从小说和电影中预习了爱情,才去谈恋爱的?最原始纯粹的爱情其实是性冲动,是异性间气味的互相吸引。但是这听上去太动物性了,所以我们给脸红心跳呼吸急促找到了更冠冕堂皇的理由,上升到灵魂层次。文艺作品不厌其烦地重复印证和解释这些理论,以至我们一到岁数就自觉地寻找这种感觉,或者制造这种感觉。 所以关于爱情这事儿,知道得越少越好。最好一直被蒙在鼓里,然后毫无防备地堕入情网,才能得到又甜蜜又苦恼的快感。看的爱情片多了,自己就变成演员,甚至是导演,习惯性按照既定套路安排自己的人生。姐弟恋?那不是《悠长假期》么,师生恋?《魔女的条件》嘛。有人生病?《蓝色生死恋》,冤家变情人:《孤男寡女》,萝莉爱大叔《杀手莱昂》……几乎每一种爱情都已经有了范本。 很少有单身女郎是因为过于纯洁懵懂不知道啥叫爱情才被剩下的。相反,你会发现剩女们都是爱情专家,她们看过的偶像剧车载斗量。当然,偶像男明星是主要驱动力,但是我知道她们有时候甚至讨厌一个男演员还会坚持看他拍的偶像剧。究竟是因为生活中太缺乏爱情,才拿电视剧来充数,抑或看了太多的偶像剧以致于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这个已经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看下去,早晚像《盗梦空间》里那些人一样,分不清梦幻和现实。或者现实太残酷了,她宁愿待在偶像剧的世界里?我不知道这两种情况哪一个更坏。 可恨的是,那些偶像剧还一个比一个白痴。明明知道是侮辱人智商的东西,看得多了也不由自主被它潜移默化。刚开始都知道坐在家里不可能被大馅饼砸到头,但时间长了你也觉得道明寺爱上杉菜不无道理。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是偶像剧的永恒主题,这个梦太美好,一旦做下去,谁还愿意醒过来呢?我真希望文艺工作者都负点社会责任,也拍些靠谱的偶像剧,让我们即便是做梦,也能做点无害身心的梦。

这位师奶

菲律宾劫持案幸存师奶

我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没有哭。在冯导的定义里我肯定是没有人性了,连番薯也说我:“你真行嘿,平时眼泪说来就来的,这种时候你就能一滴泪都不掉。”

也有同事说:“你们没有孩子,可能是体会不了那种感情。”

我觉得吧,还是不能拿文艺作品来衡量人性。这太依赖于导演的技术了。有人说你别管导演是不是在煽情,就冲这事儿还不够惨么!但事情怎么可以被分割开来呢,一张图片或者短短一个新闻,都可以震撼人。可是电影没拍好,是会让人频频出戏的。我的笑点和泪点其实都蛮低,你知道,我看周星驰的电影都会哭的,而且不光是《喜剧之王》,是《行运一条龙》那种!实情我看到拍得非常好的广告(还不是感人的调调)我都会被折服得热泪盈眶。人家看你电影不哭,就说人家没人性,这简直就像是说:你说我长得不美,是因为你不懂欣赏。

今天新闻里报道香港旅客菲律宾被劫持事件,这位死了老公的师奶,长得很难看,眼泪也不多,她声音细细,虽有一点颤抖,但还算平静地说:“其实我想揽住他一齐死,但是想到三个细佬哥,我们之中士但有一个要活下来……我真是很舍不得他……为什么那么迟来救我们,是不是因为钱?”我当时就掉了泪。

谁是你的崔健

1. 谁是你的崔健?

自从收到一封“伪娘集锦”的邮件,番薯就闹着要看快男,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播出。结果有一个星期五无意间换到芒果台看到了。将近决赛了,台上当然没有特别像女人的,但是也没有特别像男人的。想起我们小时候,忽然就有种很幸福的感觉:随便打开电视,看见一个小伙子裤管挽得一高一低地唱一无所有,他叫崔健;随便去看一场什么中学生歌唱比赛东城区预赛,就看到一个戴眼镜长得像少年列侬的人出来唱什锦菜,他是窦唯……而我们当时还一点儿也不知道自己正生活在传奇诞生的时代。 当三杰和唐朝出来的时候我们还以为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呢。

我叹一口气说香港的音乐不行了。番薯说台湾的也不行了。我说其实英美的也不如以前了。现在全世界被两种音乐占领着,一种是说唱乐,另一种叫”INDIE”。我的天,一切唧唧歪歪阴阳怪气的都管自己叫INDIE,听一两首还蛮有趣,听多了就烦得想撞墙。但也不能排除是我们渐渐老了,接受新事物很吃力,或者根本接触不到某些新事物。番薯问我:“孩子们现在都听什么歌?”我羞愧地说我并不认识20岁以下的小盆友。

那么你,如果你今年22岁以下,请你留言告诉我,你都喜欢听什么歌?谁是你的崔健?谁是你的罗大佑?谁是你的U2?

2. 硬盘上的电影很多,要看的时候少一部

俗话说女人有一柜子的衣服,要穿的时候总觉得少一件。对我来说硬盘上的电影也是这么回事儿。下载的时候不是没花心思调查,都是千挑万选评分高口碑好,自己向往已久的电影。但是每当坐在沙发上拿起遥控器面对长长的文件名单,一定会陷入选择困境。有的电影甚至会被一拖再拖直至剩在硬盘上成为思想负担。

早知道就应该下载一个看一个。但对于我们这种囤积狂来说,怎么能允许硬盘空着呢?

3. 一切都是假的
最近我跟番薯讨论任何生活琐事,最后都会莫名其妙地上升到虚无的哲学高度:到底什麽是真的什麽是假的,什么叫对什么叫错,啥叫清醒什么时候在做梦。。。其实就是从庄子那会儿到MATRIX一直在讨论的那些问题。您说我们这究竟算真爱呢,还是有病呢,还是其实已经无话可说了呢?

4.最后播送一则寻人启示:金陵晚报的编辑请注意了,您寄稿费的地址有变,请速联系我bukaopu@gmail.com,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