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见鸡贼

每次国内有什么灾难的时候,都能有机会让我们看到在华外企有多鸡贼。大老板敲着桌子问苍天:“我们这个生意为什么还不能盈利?”我也觉得奇怪,这么鸡贼还不赚钱,简直天理难容。

捐款不是必须的,甚至也不跟道德挂钩。身家上亿的大明星,也没有义务非要从兜里掏出钱来,人家赚钱也挺不容易的,吃观众饭,人家粉丝愿意捧,你有脾气么。再说人家的工作也无非是浪费些声光电,虽然算不上多环保,但是起码也算无烟啊。而企业,尤其是大型生产型企业,我觉得是很有必要家常儿做点善事,对社会有所回报(或者说补偿)的。

所以当我听说刚花大价钱买了一大公司某大公司,才给灾区人民捐了区区1500箱饼干,并且还好意思按零售价折算价值的时候,寒得真超过北京四月的天气。即便按这个价格算,也还不够换几P杂志广告的吧?而且我们尚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是HIGH RISK的产品,经销商反正要退货的。

不过这也好过有些连饼干都没捐的公司。它不出钱,倒懂得忽悠员工认捐,公司里闹得沸沸扬扬,最后汇成一张大支票,上面一个有零有整的数字,以公司名义捐出去。平时剥削我们的劳力还不够,这种事还要占我们的便宜。

我也没权利管人家捐不捐钱捐不捐产品,只是希望那些在华外企别再成天说他们多么心系人民,造福中国了。好吧,当然他们可以说,但是我们不相信。

牺牲值多少

我认得一个在外企工作的漂亮女孩子,她留有一头齐腰长发,没烫过没染过,漆黑笔直。这么美的长发当然不愿意梳起来,她一身利落的短西装高跟鞋配飘逸长发简直就是办公室一道风景,别提多么潇洒与飘逸了。结果有一天,她要转去别的部门做咨询项目,老板跟她说:“你这头长发,不符合客户心目中专业咨询人士的形象,最好剪了它。”她左看右看,也没有看到什么更好的工作机会,于是就只好去理发店剪成了英姿飒爽的齐耳短发。

如果你是女孩子,你就知道这是多么大的牺牲。理发师告诉我,十个自愿来剪短发的长发妹,差不多有九个在第一剪狠狠落下的时候都忍不住会哭。男人尽管说什么头发长见识短,好像因为它不痛不痒就没有生命力,但养一把长头发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得花多少时间和金钱呵护它:洗发水、护发素、发膜……又洗又吹又梳,拉直、焗油、修剪,热风筒怕吹断了,睡觉怕压坏了,夏天怕热冬天怕风,洗头水广告上那迷人地轻轻一甩,背后是多少功夫,就为了一份工作,剪掉它?

留长发不仅为漂亮,它还可以是你的签名式。在这个讲求个性的时代,大家都练有一两下散手,David的黑色细胶框眼镜、Ellen的字母项链,Zoe的超大公文包,Lilian永恒的三寸高跟鞋,以及……长到腰际的黑发,是这些小小细节把我们从一个大厦里面目模糊的张三李四中区别开来,给紧张苦闷的职业生涯带来一点小小的乐趣,什么?每天上班脸上换上同一副温和礼貌的专业微笑还不够,现在他们连处理身体发肤这点尊严都要拿走?

可是没有办法呀,这种事不会写在员工手册上,也不属于歧视的范围。社会的法制系统发展越来越健全,男女不同工统筹可以抗议,妇女怀孕期间不得被解雇,但是这种无名肿痛永远无药可医。因为以貌取人是千百年来大家的偏见:艳若桃李的女人是花瓶,留长头发的女人生性柔弱,男人斯文干净讲究穿着是同性恋。你以为老老实实穿套西装就能混职场了?情况远比这个复杂,各行各业都有不同要求。越不修边幅的技术人员越让人觉得可靠,广告公司的男设计师最好光头或长发,就像导演经常留一把大胡子,否则就不像艺术家。有个著名的民营电脑公司,一向要求员工着装朴实低调,可是近年来设立一个新部门,专门研究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的电脑。这新部门招收员工的首要条件就是特立独行有创意,除了人品精灵古怪之外,连着装都要求非常时尚。你当然也听过某时尚杂志的员工大白天都得穿着沙沙响的晚礼服办公,某奢侈品牌招一名店长,暗示猎头候选人至好是男同性恋。

想好,你总得扮演一个角色,这些牺牲都还算身外之物,看你肯牺牲多少,值不值。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应该找一份自己喜欢做的工作。这并不是开玩笑,我有一个朋友已经做到唱片公司高层,他当初选择这一行,除了喜欢音乐,很大的原因是他们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穿短裤球鞋上班,并把脚搁在桌子上。

从家猪到野猪

我有一个同事,年龄处于而立和不惑之间,拥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分别在知名国企、外企、民企服务和战斗过,见多识广,横跨市场销售两界。最近雄心勃勃地打算出来创业,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听说之后,都摇着头说:“不靠谱。”还没细听他的商业计划,就已经把他一棍打死。

是大家小看他的才智么?一个在五百强企业做到中级经理的人不是混饭吃的,十几年摸爬滚打的行业经验也不是闹着玩儿的。我们不是在质疑他的工作能力,而是担心他的性格和经历是否适合创业。打工和创业的思路完全不一样,这与智商和学历都不相干。你在五百强企业做到总监,年薪过百万手下几十人,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也不过是听差办事;做一盘几十万流水的小生意,却要殚精竭虑面面俱到。我们有个被高薪挖角到私人企业的同事,抱怨说他贵为市场总监,连下属50元的报销单都要报交总经理加签。想当初以前在外企,可是手握几千万以致上亿的市场费用啊。这里面的道理最简单不过了:谁家的钱谁心疼啊!

如果把打工仔比喻成圈养的家猪,自己挑大旗单干的创业者就是野猪。被百万年薪养肥了的家猪,几乎是没可能重新去做野猪的。也许不是不能,但是,何必呢?如果你一年稳稳当当地有一百万入帐,且又没有什么大志向,为什么要自讨苦吃。谁都想要更多的钱,但谁说做生意一定赚钱的?抱着玩票的性质,赚不到钱大不了再回头找个高薪工作干着。成功的创业者不是天生野心勃勃的企业家,就是被逼到山穷水尽的末路者。创业之路多么艰苦,根本容不下一条退路。

很多白领以为工作了数年,掌握了那么多渠道、资源和人脉,不用怪可惜,顺理成章地自立门户,其实这想法跟小明星“演而优则导”一样不现实。你那些人脉,大多数不过是公司的面子,在位时有,离开则无。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年你是市场经理,广告公司就差拿你当老佛爷供着,连你的婚礼party、满月酒都免费策划,包办得美轮美奂,并非交情至深,不过是希望每年做计划的时候您能高抬贵手。现在你白手起家出来搞公司,想请他们免费设计一个logo,你猜人家赏脸不赏脸?

自己的买卖,不说别的,花起钱来就比大公司手紧。我们这位同事,十年来出差大概也没住过四星级以下的酒店;飞机餐从来不肯吃,时间再紧也能挤出空来去饭馆开发票吃一顿;酒店房间里百元一瓶的矿泉水拧开就喝;在香港这种地方下了飞机,都不搭机场快钱,而必须做出租车直达。我真为他公司的收支平衡捏一把汗。

白领们不是不能创业,但是创业的目的,真像他们所说的为了实现自己才好,或者有非常非常强烈的,赚大钱的欲望。千万别因为被老板欺压得不忿去开公司;因为职业发展遇到瓶颈去开公司;为了自己能说话算数开公司;或者更可笑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自由时间而开公司。等你做了老板才知道,原来根本没有下班的一天。

如何说再见

这几年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红遍大江南北,他和他领导的演出团体德云社是非话题不断。每当内讧有人离队,面对质疑,牙尖嘴利的他总四两拨千斤地说一句:“你记住:凡是离职的,没有说原单位好的!”这句话貌似非常有道理,是啊,你若觉得原单位好,还至于离开么?质问的人往往都被这句话打败了。

不用看老郭的履历我们也知道,他没在外企上过班儿。现如今跳槽,可不见得是在原单位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更好的薪酬,更高的职位,未来更诱人的发展机会。即便真是对前公司深有不满忿而离职,也得笑容可掬地离开,嘴里不得说一句闲话,对于混外企圈子的白领,这句话其实应该这么说:凡是离职的,没有说原单位不好的。

所谓君子分手,不出恶言,当然是一种高贵品质,但是让我们诚实一点儿吧,忍着满腔的郁闷不发泄出来,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圈子实在太小了,想混下去,就必须在嘴上贴个创可贴。你以为可以拂袖而去,从此离开这个糟心的地方,讨厌的同事……可是保不准有一天你在新公司仍会撞到他们,或者他们的朋友和前同事,又甚至,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你还会回到这间公司。这就像《星际迷航》里的时空穿梭一样:为了给未来的自己留一条后路,现在这个自己必须忍耐和奋斗。

事实上,外企的文化也不相信个人片面之辞,一切都只看表面事实,一切都是结果导向。你说你的老板刻薄你,那说明你不善于在压力下工作;你说同事不合作,说明你people skills(待人处世技能)差;你说你的能力被公司埋没了,只能证明你还不够好,或者你缺乏沟通技巧……总之这样说吧,你如何让别人相信,你从一间年年蝉联大学毕业生最向往公司榜单前10名的500强跨国公司离开,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后者的问题?所以,你必须微微向前倾着身子,严肃而诚挚地说:“XX公司是最专业的公司之一,在那里我取得很多成绩,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了现阶段职业发展的新目标,我现在选择离开,但在那里工作的三年是我非常宝贵的财富。”从一个那样好的公司里出来的人,能是一个没有水平的人么?

离职的实际原因多种多样,但离职的程序一般是相同的:提前一个月与老板和人事部打招呼,发出辞职信后与老板口不对心地谈话,老板循例挽留一下,也许还要跟人事部、大老板走相同的过场,在此后的一个月里,工作繁忙依旧,但是压力全无;临走那天给全公司发一封声情并茂的道别信,信中洋溢的留恋、不舍、感激和惆怅不亚于对初恋的刻骨铭心,为什么要这么郑重地说再见?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将来一定会再见。

我们还是用母语吧

随着奥运会的召开和外国暂住人口的激增,首都北京一日千里地朝着国际化都市蜕变。英语标识越来越齐全,语法拼写也都正宗起来。事实上,很多商店的招牌干脆已经只有英文没有中文了。现如今,一个不谙中文的洋人在北京可以毫不吃力地生活,中国人要是一句洋文不会,倒还真有点不方便:我亲眼见到一个洋人在新光天地门口看着对面的英文路牌说:我现在一条街叫AVENUE DELUXE……而隔壁大姐连自己买的国产连衣裙的牌子都叫不出。

在这种形势下,在外企里工作的中国职员们互相称玛丽汤姆也就不显得那么欠抽了。以前我们的借口是:外国同事不懂中文,叫我们的名字不顺口,为了工作方便,起个代码造福洋同事。其实很多外企本地化的非常彻底,可着全中国的办事处也找不出一个外国人,但是大家还是用英文办公、以英文名互相吆喝,这又有什么奇怪呢?现在连商场里的售货员都只在小小胸卡上印英文名字,外企若想保持高人一等的洋范儿,还得另辟蹊径。

我友小Z,最近被猎头挖角,到那家著名的500强企业面试之前,猎头嘱咐她:第一轮面试对方由两名中级经理接见你,面试将全程采用英文。小Z问:两位经理是外国人?猎头说:“不,上海人。不过总监要求大家说英文。”

“那么总监是外国人?”

“不,总监是北京人。”

我对用英文考候选人的面试官一向是同情和钦佩的,他们的英文需要很好很好,才不会被对方看轻。对于那两位的英文水平,小Z含蓄地说:“让我这样说吧,我们双方表达得都挺费劲的。”几个中国人用不十分流利的英文讨论产品策略及事业抱负——这个场景不仅滑稽,而且十分浪费。语言无非是沟通工具,应当怎么方便怎么来,即便想操练英语,也不能冒着耽误大事的风险:事关选拔人才,或者公司策略,这类复杂的问题用母语还不一定能句句到肉,何必用英语囫囵吞枣呢?实在喜欢,工余另组个话剧团也是好的。

也许有人太投入了,把外企工作当成了一种角色扮演,觉得演戏要扮全套才过瘾,就像唱京剧一样,不扮上就没有感觉;也许他们对英文的熟悉和喜爱已经到了迷乱混淆的境界,像《非诚勿扰》中的范伟:哦,你都行啊,那我们还是用母语吧,nice to mee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