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玖关键词

新年要有新气象。杂志上都有本季流行新指标,YK的大字报也有新的流行语。“真爱”,“上流”,“装逼”,“人性”等叱咤一时的词汇,已经属于2008的过去式,2009作为富有创意的一年,一开台就涌现出使用率极高的新概念新词汇。

富贵:
在商场里看到许多金光闪闪花团锦簇的衣物,有只跟金缕玉衣一个风格的高跟鞋旁边插个牌子叫“花开富贵”,鞋面上的装饰比一朵头花还要大。简直是……太富贵辣。我姐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人跟她说打算来件皮草,嗯,差不多花一万块钱。我姐说:“敢问您那是啥动物的毛儿啊?”

于是我们在商场里争相给对方挑“皮草”。我在巴黎市中心的动物园买了条短裤,哦不,是拿了条短裤,深灰色的反光面料。勾姐说:“您这也跟皮草似的耶。”我说:“是啊,我太富贵辣。”

档次:
我很坏,现在勾姐每次试衣服问我怎么样?我都学着售货员的语气说:“这个颜色很洋气。”或者说:“显得挺上档次的!”有时候我也说:“这也太不上档次了。”

勾姐差点因此抑郁了。

专卖店:
就像“下流”相对于“上流”,“专门店”对应的是“超市货”。我仔细一盘哈,原来我特别上档次,我买袜子、手袋、钱包、吊带背心、围巾甚至抹布,都分别在动批和平安大街有专卖店,我真不愧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原来我并非浪得虚名。

知性:
小贪老师在2009年荣幸地得到少林寺智障大师的职称,而我正式加冕为少林寺知性大师。此知性不是徐静蕾式儿的,也不是刘若英式儿的,而是“知道很多性生活的事儿”,是一个学术职称来的,主要为表彰我在反低俗的大环境下,仍一直坚持以冷静客观科学的态度在博客上普及限制级话题,既不猥琐也不滥情,不是大夫胜似大夫。

由于以上原因,请大家在“YK的大字报”上慎用“知性”一词。

行为艺术:
泛指所有改良、体验、戏仿装逼以及向装逼致敬的活动。

连连看

top_secret_ver11.jpg爱德华诺顿是我喜欢的演员,所以《The Painted Veil》上映的时候,我曾经有点想去看。但我对文艺片一向有戒心,怕那些被无限放大的情感小转弯,演技越精湛,越让人觉得是吃饱了撑的。我还在犹豫着要不要去当一个看,结果倒在别人家里无意间看到了。

片子拍的并不算闷,在好莱坞的定义里,也算一个好电影了,20年代的上海、京剧、军阀、乡村风情、文化冲突、灾难和瘟疫。。。还有必不可少的罗曼斯。借用一下《新地》上的剧情介绍,简略概括,口吻仍像披露八卦新闻,庸俗得来,又十分有趣:

故事讲娜奥米禾丝为跻身上流而嫁给细菌学家爱德华诺顿,随夫移居上海后更搭上外交官。夫妻走到霍乱横行嘅农乡行医,死亡阴影竟拉近两人距离,惟一切已来的太迟!

大约是故事发生背景久远,而且主人公是英国人,情操比较内敛,三角苦恋也没有太洒狗血。但我仍在女主角出轨后侃侃而谈时不耐烦了起来。话说:爱德华诺顿撞见老婆在自家卧室和别人上床,超级郁闷又碍着面子不出声,不闻不问采取精神压迫法制裁女方。女方捱不过,与他吵起来,先是申诉诺顿没有西门大官人般的风流潇洒、小意儿贴恋,然后大叫:“我与他,我们是真爱来着!”诺顿说:“你是我老婆好不好,为私人目的嫁给我也就罢了,还和别人真爱,你给我留点面子好伐?”女方闻言浑身颤抖,痛心疾首地说:“好哇,你原来一早是知道的!你明知道我不爱你还娶我,你就没有责任吗?”仿佛终身毁在了他手里。。。

我直想替诺顿煽她一个大嘴巴,暗想过去动辄浸猪笼也不是没道理。我对男女关系,基本上是持宽容态度的,只要您身子抗得住,跟多少人睡觉是自己的事,为真爱,为荷尔蒙,都无可厚非。性欲强也不是件坏事啊?干嘛遮遮掩掩做受害状,一定要把自己塑造成圣女贞德,与人睡觉都是万不得已,为正义勉强承欢,让人觉得分外的脏。

《THE PAINTED VEIL》结束后,竟然是《生日快乐》。我真是中彩了。。。这么说吧,我连一个恐怖片也不敢看,可是如果让我选,我宁愿看日版《午夜凶铃》,也不看《生日快乐》。单论剧情,就已经矫情得值一万四千多个大嘴巴了,何况还有刘若英(当然了,没她也不能这么矫情)。要不是旁边还有人,我真要冷笑成一条响尾蛇。还能比刘若英更做作吗?她每说一句话,几乎都要抿一下嘴,歪一下头。。。还有那混蛋剧情,某女出于某种性格缺陷不敢投入感情,然而某男永恒性地爱着她,至死不渝。身为妇女,我当然希望我们中的每一个都能自尊自强,但是盲目自信到这个地步,也太毛骨悚然了。让我想起某论坛上,有女发帖宣告新感情:他又高又帅,又有钱,身边无数女人追,我都不知道他为什么爱上我这样普通的女人,我怎么轰都轰不走,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件事情不像是真的,它多半就不是真的。不是他骗你,就是你骗自己。

我又不能冲上去去关电视,只得顾左右而言他,尽量不去注意屏幕,还好最后是一部夸张的笑片,叫《TOP SECRET!》,虽然是法语版,但也没影响理解剧情:讲二战期间,一个美国青春偶像歌星,到东德文化节表演,莫名其妙卷进了一场争斗,最后阴差阳错地和法国游击队员一起,从德军手里救出了法国科学家。我回去查了一下,是1984年的出品,叫《TOP SECRET》,片中猫王款的青春偶像,异常眼熟,居然真的是Val Kilmer,还是他上大银幕第一次担纲呢,瘦长清秀,还会全套的吹演弹唱,就算真当歌星,也混得上一口饭吃。整个片子充满庸俗夸张的笑料,并无道理与内涵,但就是能令人笑:Val Kilmer在台上演出,台下少女粉丝们激动得揪住领口,失声痛哭,他唱:宝贝今晚能不能答应我。。。不答应自己简直就不要活了,边唱边想尽各种方法自杀:上吊、卧轨、摸电门。。。台上适时地出现各种道具,旁边还有两人死拉活拽地劝住。导演简直不肯放弃任何一个可以笑的机会:游击队员们在小饭馆里严肃地密斟大计,背景里的餐馆食客们吃芝士比萨饼,芝士放的太多,所有客人都站到椅子上高举叉子挑出丝,弄的饭馆像盘丝洞。。。

幸亏有这部片子洗脑,否则还不郁闷死。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人喜欢看球赛,被人恶心了还憋屈着,好容易生癌的。

两颗果儿

image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有那许多人喜欢刘若英。外型不耀眼,声线也不动人,并无突出特长,整个人的姿势有点住家风范,这样的资质,娶回家去大概不至失礼于人。但是这个圈子里,挤满了令人目眩的人与事——想冒出来,就算不特别美丽,也要特别丑怪才行呀。难道真的是因为演技?不怎么觉得,台湾人老是有点戏过,她那“知性女人”的形象又太刻意。与其这么矫情着,莫不如索性去看锃亮的脸蛋大腿,赤裸裸的没有心机。前两年看报纸,说刘若英已贵为“滚石一姐”,直情是天后的架势,我当时忍不住刻薄地想:“传说滚石没落了,原来是真的。”刚出道的时候伊还是陈升的制作助理,稍后才出唱片。升哥手里的一块泥,随他捏成什么样。论长相那时的刘若英还不如现在,两颊更宽大一些,老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表情执拗,没有回转余地,连嗓音也不知道收放,一味喊上去。我有个朋友,极喜欢“为爱痴狂”,但不喜欢刘若英的声音,老是懊恼地说:能拿块橡皮能把她的声音擦掉就好了。

她离开陈升真是个好的决定,既放了自己也饶了我们。记得她刚开始红,是因为翻唱kiroro的“很爱很爱你”,其实这歌很不合她的味道,并没有一把清脆的好嗓子,又学不了日本青春女歌手那种上气不接下气的娇柔,反而气急败坏的,有点中年妇女的泼横。但是路线讨好呀,MV中总是含着点眼泪微笑着转身去,留一个潇洒而悲伤的背影,自恋的女性都愿意做这样的角色,拂袖而去有什么难?留下来收拾残局的才龌龊。我每次听到那个“成全”就要笑,有什么可悲壮呢?人家不要你,你也不得不成全。

每次看到刘若英踌躇满志地出现在电视上,我老是会想起刘佳慧,她和刘若英差不多前后出的专辑,只出了一张,然后就不见了,流传下来的只有那首“北京一夜”,MV里做了民国的扮相出来,不算顶漂亮,但有一管瘦直的鼻子, 大概因为学京剧的缘故,眉梢眼角活色生香,比刘若英有个性,声音也好。大概陈升也还更偏心她,把自己新宝岛康乐队的首本名曲“多情兄”都改编给她唱,填了国语的歌词,叫“爱不爱你不在乎”,编曲里还混入“最后一盏灯”的旋律。是自己人,才能舍得这样的给。

我们有次跟滚石的YT同学盛赞刘佳慧,YT同学几乎是淫笑着说:“刘佳慧和刘若英啊,那可是陈升身边的两颗果儿啊。”一颗早早流落在地上,一颗被做成了色素罐头。陈升从来不掩饰自己中年男人的原始欲望,他的歌曲里只有两种女人,放荡的rebecca和克莉斯汀,稚嫩如孩子的六月和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