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子,稿子,一个不再写稿的人的沧海遗珠》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正在全世界热映,震撼的效果,新奇的概念,再汇聚炙手可热的大牌演员和名导演,让这部戏一出炉就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连戏中的陀螺也成了淘宝热卖品……但是这跟爱情又有什么关系?你看到这里是否怀疑我看电影看得神志不清了呢? 别着急,听我慢慢说。首先,《盗梦空间》究竟牛在哪里呢?很多人把这个电影当成了智力测验,一遍又一遍地到电影院去看,回来以后把这几层梦境分析得头头是道。其实论叙事结构,这个电影并不难懂。跟诺兰导演的成名作《记忆碎片》相比,它简直就是一道小学数学题(当然不是奥数那种)。《盗梦空间》的伟大,在于它提出“在人的潜意识里植入思想”的概念,也就是它的原文点睛之题“Inception”。这根本不是什么科幻题材,我们脑中难道不是充斥着各种被植入的思想吗?从各类产品的功效到最基本的世界观,甚至喜怒哀乐各种情感,有哪个不是学来的习惯呢?谁不是先从小说和电影中预习了爱情,才去谈恋爱的?最原始纯粹的爱情其实是性冲动,是异性间气味的互相吸引。但是这听上去太动物性了,所以我们给脸红心跳呼吸急促找到了更冠冕堂皇的理由,上升到灵魂层次。文艺作品不厌其烦地重复印证和解释这些理论,以至我们一到岁数就自觉地寻找这种感觉,或者制造这种感觉。 所以关于爱情这事儿,知道得越少越好。最好一直被蒙在鼓里,然后毫无防备地堕入情网,才能得到又甜蜜又苦恼的快感。看的爱情片多了,自己就变成演员,甚至是导演,习惯性按照既定套路安排自己的人生。姐弟恋?那不是《悠长假期》么,师生恋?《魔女的条件》嘛。有人生病?《蓝色生死恋》,冤家变情人:《孤男寡女》,萝莉爱大叔《杀手莱昂》……几乎每一种爱情都已经有了范本。 很少有单身女郎是因为过于纯洁懵懂不知道啥叫爱情才被剩下的。相反,你会发现剩女们都是爱情专家,她们看过的偶像剧车载斗量。当然,偶像男明星是主要驱动力,但是我知道她们有时候甚至讨厌一个男演员还会坚持看他拍的偶像剧。究竟是因为生活中太缺乏爱情,才拿电视剧来充数,抑或看了太多的偶像剧以致于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这个已经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看下去,早晚像《盗梦空间》里那些人一样,分不清梦幻和现实。或者现实太残酷了,她宁愿待在偶像剧的世界里?我不知道这两种情况哪一个更坏。 可恨的是,那些偶像剧还一个比一个白痴。明明知道是侮辱人智商的东西,看得多了也不由自主被它潜移默化。刚开始都知道坐在家里不可能被大馅饼砸到头,但时间长了你也觉得道明寺爱上杉菜不无道理。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是偶像剧的永恒主题,这个梦太美好,一旦做下去,谁还愿意醒过来呢?我真希望文艺工作者都负点社会责任,也拍些靠谱的偶像剧,让我们即便是做梦,也能做点无害身心的梦。
标签归档:世界观
R级电影的教育意义
我想电影采取分级制度的主要原因,一来是不想小朋友们过早知道太多真相,二来是不想小朋友们有样学样。划为R级或者PG18的,不一定光是拳头加枕头,也许是粗口和不良意识。18岁以下的孩子还没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暂时不能给他们看颓废灰暗的人生,或者知道好人居然也可能没有好报。其实这有什么的呢?从上幼儿园我们就大概猜到世界不是公平的。
我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所以干脆要求所有的电影里,邪恶都不能战胜正义。警察可以被杀死,但是罪犯不可以逍遥法外,以至于十部香港黑帮片有八部到大陆公映要改结局。其实有时候做一个天真的人更危险。比如一个丑孩子,从小被家长夸成一朵花,沾沾自喜惯了,出去让人一个窝心脚踹回来,岂不是更伤心。
至于电影里那些打砸抢的暴力血腥镜头,我觉得很难说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小朋友会模仿洪兴帮马仔抄起西瓜刀互斩吗?还是会模仿超人将内裤外穿在墙头飞来飞去?好的励志电影一样可能有坏影响,即便他们都忙不迭地打上字幕:剧中演员受过专业训练,一切动作不可轻易模仿。
有时候我觉得看R级电影,还更有教育意义。因其血淋淋的场面十分具有醒世功能,效果简单直接如同麦太教育麦兜:有一个小朋友不孝,后来他死了。举个例子来说,从小就经常听大人说,不要把头伸出行驶中的车窗,到处贴着警示贴,交规也有考,我深知这样做的危险在哪里,但是从来也不当回事,一时探头出去东张西望,一时跟后座同学嬉笑打闹,有时还举着相机探出半个身子去乱拍。直到我看到这部叫《11:14》的电影。剧中一个情节,说一伙不良青少年,深夜醉酒(可能还嗑药)飙车,在城中呼啸而过,车是一辆玻璃窗可滑动的van仔,坐在后座的男孩尿急,拉开裤子掏出小鸡鸡就往窗外扫射,恰逢急转弯,车窗失控大力合上,一声惨叫,鸡鸡马上不翼而飞。
我虽然没有那个器官,看完之后仍然面无人色,从此坐在行驶中的车里,再也不会把身体任何部分伸出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