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八两


因为blog要搬家,修复几个文章中的链接,顺手把许冠杰的《半斤八两》mtv搜出来看了一遍,笑得我满地打滚。

这mtv我还是第一次看呢,非常70年代,紧身西装喇叭裤宽领带蛤蟆镜冬菇头。。。情节是一部底层小职员的打工血泪史:从文员到小贩到地盘工人,老板都一副嘴脸,奸到七情上面,哪一口饭都不是好吃的。

你也许觉得夸张吧,但这歌从头到尾符合我的人生观。有些人幸运地做了TA喜欢的工作,并赚到生活,大多数人不。对我来说,讨生活无论如何不能算一件高兴事。把时间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已经不划算了,何况还有波士的嘴脸、人事的倾轧……但是这一切不是免费的呀?即便这交易那么不对等,往往出咗半斤力也攞唔番八两,我们还是贱兮兮甘之如饴地把血泪咽下去,虽然折堕,但是还做得真熟练。

所以公司为怕我们想不开,时常举办励志培训,规划事业、超越自我。。。希望我们能自动分泌出许多工作的激情,这样员工们就可以象爱昏了头的少女,以爱搭够,节省些金钱上的弥补。或者至少……是麻醉剂,可以使你快乐些吧……不过大佬,我其实不需要这样的心理辅导,我的思想一早已经搅通了: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公平可言呢?靠工作拿到工资就可以了,工作中得不到的快乐,可以到别处去寻找。

所以我一直都喜欢《半斤八两》,充满小人物的智慧与通透,一份工未必能买车买楼,实现自我,狼狈不堪的生活,即使不缀上金边,仍可以嬉笑怒骂地过下去。

吃货家族

上周末终于如愿以偿地去湖边烧烤了。可惜那些肥美多汁的排骨、风姿绰约的鸡翅、羞赧动人的虾虾。。。未留倩影就被残暴地吞进了肚子。不过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此类活动基本上已被我定为夏天的主旋律。实际上,去年秋天刚来多伦多的时候,我每经过一片草地,都像下乡视察的领导干部一样, 挥斥方遒地说:这里不错,可以支一烤肉架子——好像这就是草地的专业用途。冬天万物凋零的时候,我也能花痴地看着阴天说:等下雪了,咱就把火锅端到阳台上去。。。

对我来说,一切的终点都是吃。逛街、购物、聊天、看戏、郊游。。。过程渐渐被时间冲淡,定格在印象中的只剩下那顿吃。跟我提起一次活动,往往要说:就是咱们吃了5个小时火锅那次/就是你点了两盘酒醉鸭肝那回。。。老祖宗那些节日,我时时要忘记,除非你说元宵节、月饼节、粽子节、春饼节——外国的节日更不好记了,难道叫做鸡鸡节和蛋蛋节?

我怀疑我这种每顿都要吃撑的忧患意识是从小炼成的。我姐是一个很有加菲猫气质的人,跟她抢吃抢喝,不仅要有快捷的身手,还得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她有许多名言,是连我都说不出来的。。。比如:在饭馆里吃饭,当你觉得吃的很撑的时候,看一眼邻桌刚上的菜,如果你不想吐,那就证明你还可以吃。

她爱吃一种面包,以前在31种冰淇淋店有卖,20厘米长的热狗面包,中间切一刀,塞入几坨黄油,夹好,再浑身挤满奶油,我时时替她买,后来买不到了,店里的人皱眉说:这会子腻腻的,谁还吃这个。。。回来学给我姐听,她通情达理地说:是有点腻,所以绝不能当饭吃——得饭后吃,别吃太多,两个即可。。。

就这样,亏她还抚着胸口说:哎呀,我和我妹同桌吃饭简直要犯心脏病。她嫁人后第一次回娘家,我就和她为抢一只鸡翅哭了起来,要妈妈好言相劝:她结婚了,再回家算客人,不兴跟她抢的。。。他们简直一家子人都跟我过不去。每次回家,爸妈征询大家吃什么,姐夫都矜持地点白菜豆腐,然而在饭桌上,筷子象灵魂附体,情不自禁地只是伸向我们的猪肘、鸡翅、螃蟹、大虾。。。

出国前一个月,我把房子租了出去,搬到姐姐家住,区区四口人,几乎每顿饭都象上战场,一碗西红柿鸡蛋卤都可以充满杀气。我姐问他儿子:喜欢小姨在家住么?外甥咬着筷子,若有所思地说:小姨在咱家住,伙食就特别好。就是吃饭的时候有点紧张。。。

小时候在北京晚报上看过一个笑话:小华放学回家,急急忙忙把桌上的两个苹果都吃了。爷爷责备她说:小华,你吃苹果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姐姐?小华说:就因为想到了姐姐,我才要两个苹果都吃光呢。。。所以,我和你们抢东西吃,是因为我心里有你们。这个五一节我不在,如果你们想我,就把所有的菜菜都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