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里开出的黄玫瑰

2016年的时候,内娱拍摄了改编自香港作家亦舒同名小说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到现在我也没看过这个剧。当时我只是觉得奇怪,跟朋友说:“隔了这么多年,居然有人想起拍亦舒老太婆的书了。”事实证明我社会经验还是少了。同年他们还拍了电影《喜宝》,我都以为只是偶然现象,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直到他们拍《流金岁月》的时候我才觉出不对劲儿来。原来有个影视公司叫新丽,看样子是打包买了亦舒几十本书的版权。打算一鼓作气地拍下去。光今年播出的就有《承欢记》、《玫瑰的故事》,据说后面排队开拍的还有《独身女人》、《她比烟花寂寞》。

亦舒为什么要卖,我非常理解。谁跟钱有仇呢?没有作家真的珍惜自己的作品如孩子,正像没有人把公司当成家。何况亦舒现在偏居加拿大,她老人家岁数大了,排场可不会小,温哥华的挑费又不便宜。

但我不理解新丽有什么想不开的,要买她的小说版权。难道所有像样的IP都被腾讯抢光了么?没错亦舒曾经是个风靡香江的作家,你也说了是曾经。而且她在大陆地区其实从未真正红过。那个年代,武侠有金庸,言情有琼瑶和岑凯伦,亦舒只属小众,排不上号。现在的网友更是需要百度才知道亦舒何许人也,结果第一时间搜出来的是她和侄子倪震的恩怨、亲生儿子不认的纠纷、以及感情上的一笔烂账,根本没有人关心她的作品。买她小说的版权,完全指望不上那个招牌。

再说内容,亦舒的作品其实不适合影视改编。纵观这几十年,你看看琼瑶拍了多少部,金庸小说又拍了几轮。然而就连香港都没拍过几部亦舒作品。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因为亦舒的小说结构简单,情节平淡,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性。

更要命的是,亦舒的作品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家本人及作品都是七八十年代香港资本主义极盛时期的产物。那时候的香港,还有着半土半洋的殖民地风范,物质富足人心亢奋,全民钻在了钱眼里,然而同时又有着不知前途在哪里的宿命感。

而作者只善于描写她所在的中产阶级,一边努力向上一边还要厌世;强调品味,对小市民阶层嗤之以鼻,即便是怜悯也带着高高在上的讽刺——我倒不是觉得这样不行,但广电总局不能答应啊。所以改编不可能光是把背景从香港挪到北京上海那么简单,整体的调调儿都要推翻重来。

除了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舒作品也不符合新浪网友的价值观。

亦舒作品中的港女,大多聪明能干自尊自爱,符合现在网友喜欢的“大女主”人设,但她们同时也有着咱们广大网友不能接受的缺点,比如喜宝文武双全竟然情愿委身富商;子君做了十年金丝雀被老公抛弃后居然仍想再找个人依靠;麦承欢居然会对自己寒酸畏缩的亲妈失去耐心…..这要是不改,还不被骂上热搜。这不算什么,网友还不知道有抢人男友的香雪海(《香雪海》)、介入别人婚姻的任思龙(《两个女人》)、爱上养父的周承钰(《圆舞》),这不改还行?三观都崩塌了。拍出来别说剧了,连亦舒的下半辈子都不保。

网友的审判比广电都严厉。广电只是不允许主人公有缺陷和污点,网友还要求1V1双洁呢。有没有一种可能,作者写一个故事,只是为了表现这个社会的形形色色,并不为了弘扬正气。塑造一个人物,也未必是要树立道德标兵?骆驼祥子还嫖娼呢,他和虎妞或者谁也不值得人百分之百同情,作者只是想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现在拍电视剧啊,三观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中心思想也要改,主要内容也要改。小说情节又平淡,撑不起几十集的家长里短,一个月的热搜。必须得一盆一盆地往里泼狗血。算下来跟重写差不多,只保留角色名(《玫瑰的故事》干脆连名字都要改成黄亦玫,“黄玫瑰”是专有名词叫这个名字犯法是么?)。作品又并不出名,可以说在观众中并没什么号召力,还得靠大明星赚流量。所以你说说,买这个版权图什么?反正我是想不出。

这里面还有一个最大的误会:改编自亦舒的电视剧,都当成了都市爱情剧在拍。而亦舒虽然被归类为“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里其实没有爱情。

诚然她小说里的主人公也谈恋爱,多数谈得彬彬有礼点到即止。时常有人为情伤了一辈子,但细究之下都是自己主动放弃的。为了前途、事业、自尊、自由…..甚至细小的生活习惯,然后留一个伤疤给自己漫长无聊的人生解闷。比爱情重要的东西太多了,她的主人公经常提到一首歌叫《爱情是极之奢华的一件事》(咱也不知道原曲是什么),听上去似把爱情标榜得很高。换一个角度其实不过是说:这东西太奢侈了,咱玩不起。谁不执着爱情谁就能安稳地过上好日子,妥妥地爱情劝退教科书。

《玫瑰的故事》,几乎可以算是亦舒小说中情节最为跌宕起伏的故事了。黄玫瑰,出生在香港社会和他们家最蓬勃顺利时期的中产阶级小公主,万千宠爱在一身。她一辈子没上过一天班,是个职业学生+职业谈恋爱家。

颠倒众生的黄玫瑰,在书里有四段感情。在这四段感情里,可不止四个人为她伤心一辈子。看似一个个地都是情圣,但细品下来,他们爱的是黄玫瑰么?

一见玫瑰就悔婚的周士辉,是因为玫瑰的青春活力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映照出了自己一眼望得到头的婚姻,借着爱上玫瑰,逃离了一潭死水的生活,任性过日子去了;

高岭之花庄国栋,研究高温物理,穿白色衣服,气质高雅品味超绝,有着跟他般配到毫巅的女友,他人生主打的就是一个没有瑕疵,包括道德与感情。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拒绝了玫瑰,坚持跟未婚妻履行婚约,然后离婚,在思念玫瑰和看《射雕英雄传》中度过后半生。他的艺术家妻子冷得像冰箱,玫瑰是他人生里的一口活气儿,也是他证明自己道德无暇的勋章;

窝囊废方协文不用说了,高攀了大美女,也不过拿她当个高级管家。罗爵士认为风韵犹存的玫瑰是他退休生活中最好的礼物,就连一生挚爱溥家明也说:“因为我只有三个月好活,所以才放肆了一下,从弟弟手里把你抢了过来。”如果没得绝症,余生他都是那个德高望重的大律师,才不会做出兄弟正女这种不体面的事情。看,对他们来说,无论是玫瑰还是爱情,都是可以放弃的。

精明市侩长袖善舞只爱赚钱的真小人黄振华更是看透了这一切,虽然从小看惯了倾国倾城的那张脸,对玫瑰的魅力不屑一顾,但有时候他都要站在玫瑰这一边,恨不得美丽的小妹作起来,狠狠折磨他们这些假情圣。“还是玫瑰好,她安分守己地做一朵玫瑰。”

然而在大哥眼中“至情至性”的玫瑰,也只不过是喜欢谈恋爱罢了。一辈子忘不了和初恋在哥哥书房里跳舞,是因为生平第一次被人拒绝,重遇后跟他体验了一下双箭头的浪漫也就圆满了;跟溥家明如胶似漆度过了最后三个月,送走他后无缝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和风度翩翩的罗爵士约会去了。

正因为“爱情是极之奢华的一件事”,所以它不是生活必需品。

可是我们拍电视剧怎么能这么凉薄这么没烟火气儿呢。改,必须按着大众喜好大刀阔斧地改。看亦舒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根本轮不到大家评判选角是否合适,剧情就先改得你一言难尽:你说它面目全非吧,主要人物也都在,故事大概走向也还没变,但是又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

一个女的怎么能不思进取光谈恋爱呢!就算你是黄玫瑰,也必须进入职场给我做成长型大女主,可是在编剧和大部分观众的理解中,所谓能干的定义大概就是善解人意和会来事儿。所以勇闯职场三件套永远就是给老板订餐、帮老板约人、和救老板一命。

怎么可能有人因为完美人设强迫症拒绝女主角呢,这不科学。分手必须是因为他渣,并且还要给渣男安排一个破裂的原生家庭让他渣得更立体更有说服力。

女主就算是受了情伤心如死灰也不许自暴自弃胡乱嫁人,就算嫁也得嫁给爱情。需要分手的时候让男的再渣一下就好了。

仿佛这些还都不够庸俗,最恶心的是还要给苏更生安排一条狗血的故事线。导演一不相信事业女性可以天生的冷静理智不苟言笑;二不允许吃饱喝足的中产阶级女性拥有自己的人生烦恼,所以生生让她打小的就被继父强奸了。已经这么悲惨了还不能跟那个家庭决裂,还得拉扯着不争气的妈,做一个扶弟魔….我都想替苏更生报警,状告编剧和导演,“我苏更生并没有惹你们任何人。”

这个剧付给亦舒的版权费太亏了,还真不如打钱给《知音》和《湖北法制报》,这两份刊物在内容上都比亦舒原著贡献更多。

然而和以往一样照例魔改得那么恶俗狗血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却选了一个让人服气的女主角。我想不出除了刘亦菲还有谁能演黄玫瑰。除了好看,她难得地还有一种知道自己被宠爱的不在乎,正好对上了黄玫瑰好不讲理的美。我就像原著里的黄振华,被这个瞎几把改的剧情气得没眼看,对着这个“无处不美”的小妹又忍不住心软。

油腻中年的正确打开方式

你们可能都不记得了,也就在几年前,中年男人不管在婚恋市场还是爱情文艺作品里都还挺吃香的。人到中年,阅历、财富在增长,身体又还没走下坡,不仅是同样成熟女性的良配,对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也形成了“大叔的诱惑”。

可是现在,“中年油腻男”成为全社会的讨伐对象。大叔们尴尬地照了照镜子摸了摸头,我这不是每天洗澡洗头跑步抄经吗?一样的配方怎么忽然就油腻了?现在无论大小的姑娘都迷恋鲜肉,对中年人最高的评价就是:他脸上还有一股少年气。

大叔的失势,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

首先,互联网提高了生活效率,也把人的社会年龄提早了10年。过去在职场上,40岁左右干到事业有成,而现在30岁的CEO比比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逼着大家变成熟,我不是没听过小姑娘说喜欢大叔,细打听,她们口中的“大叔”不过30岁。

什么概念?鹿晗吴亦凡马上就要30岁了。你以为你40来岁有房有车有娃带个婚戒出去还能让小姑娘星星眼心生暧昧?对不起大爷我们感觉喜欢您有点乱伦。

然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真是越来越大了。40岁的男人在干什么?在外企里不上不下地卡着,想再升?外国人不信任你;公司一裁员倒是没准有你。谁让你拿那么多工资,倚老卖老,又没有年轻人能捱能搏、能屈能伸。

肯捱着又还好,就怕心思活络,也学人家去创业,半生的积蓄说没就没,然而孩子还等着上一年几十万的私校,二胎随着政策的春风已经在赶来的路上。

重压之下,中年危机也提早到来,男人垮得更快更彻底。像提早退休的老干部,不知何去何从,不免就有点乱了阵脚。在家毁坏自己的事业家庭,出门祸害人间。

前一阵我外甥跟两个小姑娘一起去黄觉那个Mandrill,大家穿的正正经经的一人拿着一瓶啤酒听音乐聊天,也没闹也没叫也没作妖,就先后被两拨人骚扰,烦不胜烦。你以为是小流氓?不,全是中年油腻男。

第一拨是30往上四十靠下的西装革履白领男,先是眼风不断往这桌上溜,然后猥琐地凑过来撩骚,被人瞪了一眼又秒怂:啊没事没事,误会误会。

较起真来,你真说不出他有什么不是,他犯的错就是“讨厌”。我们北京话叫“贱招”,碰上个脾气暴的,抽他一顿就好了。

有一种理论是“讨厌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讨厌”。没有一个美人不觉得自己美,然而讨厌的人真的心里都没B数。中年人往往更是如此,混到这个岁数,就算人缘儿再次,谁还没有几个客户供应商、面和心不和的同事、言不由衷的酒肉朋友。我西装革履地往社会上一站,也是一块中流砥柱了,我怎么可能招人讨厌!

当晚第二拨是40多岁的文艺大爷,大概还跟老板有点关系,借酒浇愁喝醉了再借酒装疯,满酒吧地认亲:你们怎么不跟我喝酒,你生日怎么不叫我,瞧不起我是不是。。。一言不合动起手,差点撞翻他们桌子。

这是另外一种讨厌,凡没个正经工作,就自封艺术家。喝点酒撒酒疯,搁别人身上叫散德行,到他这儿就成恣意狂狷了。作为一个资深喝酒人士,我负责任地告诉你,所有的醉鬼都招人烦。就算是年轻的Axl Rose喝多了在街边吐,也一样酸臭恶心。

生活节奏那么快,谁还没点压力了。年轻人知道去打球打游戏,女人会去买买买,怎么就中年男人非得出去给人添堵呢?你们的中年直男癌真的就没救了吗?

其实是有的。

谁的中年危机也没治,但是你可以选择不跑到别人面前犯病。这是我前几天看了几集《Grand Tour》(歌朗途/伟大的旅途),得到的启发。

这三人组之前在BBC主持同类汽车节目《TOP GEAR》好多年,后因主持人Jeremy Clakson和节目制作人打架被BBC解雇,才转投亚马逊,推出了这档同类型的《the Grant Tour》。

《Top Gear》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汽车节目,特点之一就是形式五花八门的汽车测评,三位主持人会带着各种奇葩任务上路,在千奇百怪的环境下搞匪夷所思的比赛,什么飞机和汽车赛跑、汽车和卡车赛跑、卡车和拖拉机赛跑….同时三人组在路上发生各种沙雕事件。

但我是一个肤浅浮夸的汽车外行,一般只看其中的新款超跑介绍,和明星试驾环节。《Top Gear》铁粉最爱看的“汽车路评历险记”环节,我反而看得不多。

然而到了《the Grand Tour》时代,亚马逊狂掷了每集450万英镑的制作费。这预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第一季的每集预算。

有了亚马逊爸爸的钱,汽车路评环节全面升级,真正做到了环游世界、一集一个国家,画面精致得像屏保。所以肤浅的我又开始看了….看完以后叹为观止。这个节目,简直就是三个老男人花着公家的制作费完成自己的终极中年梦想。

比如有一集,三个中年男人挺着肚子一人驾驶一辆改装RV,开到露营地喝啤酒说黄段子、去湖里开皮划艇、在沙漠里飙越野车…一路幼稚地互相挤兑,最后一起去把车撞报废,看谁的车能挺到最后。

这不是所有中年男人梦想之大成吗?

节目从内容到氛围到价值观都直男到令人发指,不照顾女性观众,不聊女性,节目中甚至都不怎么出现女性。

直男癌到了晚期了,有人骂它吗?没有。因为这档节目就是给男人看的呀。就像女性节目,小仙女们一起敷了面膜坐在沙发上挤兑男朋友,也没人嫌你扭捏,反正大多数男人也不看。

“Top Gear”的观众调查分析,“Grand Tour”的没找到,估计差不多

希望身边的中年油腻男都能有这种素养,找个爱好,多直男多幼稚多沙雕都好,也不用想着照顾我们妇女,只要不违法不惹事,不要往我们脸前凑就好。

直男癌没法治,至少病也要病得精彩。

早就想跟你们聊聊政*/&治$正确这件事了

⚠️警告:本文可能引起心理不适。

Brother East明尼苏达事件,从去年8月事发,到去年12月官宣不予起诉,再到今年4月底双方哐哐哐互砸视频,这个历时大半年的法制天地连续剧,就算剧情反转出十八弯,我也没什么兴趣追。

为什么?

因为没有真相可追。

整件事究竟是强jian还是仙人跳?Brother East和Sister Milk Tea到底是真爱还是互相利用?夫妻俩是不是已经离婚?

重要吗?这件事究竟谁是谁非,可能连明尼苏达州的检察官也没法真正弄清楚。在我看来,这件事唯一显示出的确凿真相就是:Brother East蠢。

身为几百亿美元市值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Brother East是举足轻重的公众人物。一个人拥有了这种财富、社会地位和责任后,会觉得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发出I am king of the world的呼喊吗?

不会的。人生走到这种地步,他能够得到的越来越少,而可能失去的却数不胜数负担不起。这种压力下他应该每天越发感觉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很难完全相信别人,瞧谁都像是要害自己的。

这种情况下,别说主动喝醉酒去强jian别人了,就是现在把他绑起来弄个裸体女人按在他身上,都得以死相搏奋力挣扎以证清白。真想纵欲,也得在熟悉的地头,可控的渠道。

所以出了这种事,无论有没有阴谋、女方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有罪还是无罪….男主都应该回家找个没人的地方,扇自己一万四千多个大嘴巴。

可能是因为男主太蠢了,事件发生之后,嘲笑他的人居多。但是视频爆出来之后,同情女主的也少了。很多人的说法是:这个女的挺骚啊,那么亲热地挽着人胳膊进房间,怎么可能是受害者。

这种说法有逻辑问题。从法律上讲,“主动进人房间”,“双方有自愿肢体接触”,不代表不会发生性侵。

女权主义支持者听到这个言论格外愤怒,豆瓣上都有话题在讨论“进你房间,就等于要和你上床吗?”

当然不….全是。

跟你回房间,可能是一种放下戒备的性暗示。也可能只是想喝杯茶、看看装修、一起看个电影、打游戏。出去旅行住一个房间,可能是为了省酒店钱。

出于什么目的住一个房间,要看当事人双方的关系,也要看当时的情境。

我有一个女朋友,跟男性好友去马尔代夫这种地方度假,也鸡贼地住一个房间。单身男和单身女,什么都没有发生。

因为真的就是去潜水的啊,每天回来累得要死,然后大家这么熟的朋友,并没有任何罗曼蒂克的气氛。虽然共处一个房间,既没有音乐蜡烛暧昧渲染,也没有突然停电耗子毒蛇,忽然就无缘无故地扑上去了,也是有点过于饥渴吧?

但是如果双方没有这种朋友间的默契,而是初相识、暧昧期、互相试探有可能性的男女呢?答应住在一起,对方难免浮想联翩。当然这也不代表对方可以用强。别说住在一个屋子里,就算是躺到一张床上去了,你也是可以随时叫停的。但你还要求人家心里一点想法也没有,那就不现实了。

“我可以骚,你不能扰” Vs 自我保护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微博上那个“我可以骚,不许你扰”的主张。起因是因为一起强jian案。事后分析案情的时候,发现受害人是个活泼奔放性感热情的少女,抽烟喝酒泡酒吧,遇害当天穿着热裤背心。有些网友嘴贱说:“这不是活该吗?穿成这样,不强jian你强jian谁?”

这么欠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其实在感叹:“女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出门还是别穿得太性感。”

这个话呢,其实我觉得是好话。但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仍然会生气:这个社会可笑不可笑?出了这种事,居然要我们女孩子去反省自己。穿得性感是我们的错吗?穿吊带背心小短裙是我们的权利!

是是是,当然是你们的权利。别说你只是穿着清凉,未伤风化,就算是你光着身体出门,也不代表别人可以侵犯你。单单因为女孩子穿着性感、热情奔放就认为她们轻浮、可欺侮是错误的,但是现在的社会,确实有些人是这么想的,尤其是一些坏人。

在改变社会观念之前,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趋利避害,难道不应该是人类的本能吗?对女孩子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又有什么不对呢?

她们又说了,翻出那些被侵犯的受害者照片,有些根本不漂亮,大多数衣着非常保守,看吧跟穿成什么样一点关系也没有,犯罪分子一样下手。

犯罪分子作案可能多种动机,有新手有老手,有预谋已久,也有临时起意。有清醒的坏人,也有疯狂的变态。魔爪可能伸向任何人,奔放性感看了让人动心,朴素羞怯的也许让他觉得好控制。没错,运气不好,可以是任何人。保护自己,当然也包括变得坚强、机警甚至彪悍。但是降低危险系数,是最简单的方法,我觉得没毛病。

比如去参加时尚party,去高尚餐厅,穿着性感小礼服完全没问题。独自下夜班路过治安不良街区,还非要穿得清凉诱惑,你是在试炼人性呢?还是在做犯罪心理学测试?如果碰到坏人侵犯, 你当然还是百分百占理,但生活不是《奇葩说》节目现场,你光靠讲理就能让对方辩友哭出来,遇上不肯讲理的人,吃亏的是自己。

但是这话还是不能说。因为这么说,涉嫌歧视妇女,政*/&治$不正确。

现在正处于史无前例的互联网文**化**大**革**命**时期,网友被群殴,最大罪状就是“政*/&治$不正确”。

“政*/治$正确”正确吗?

政*/&治$正确,是指态度公正,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及歧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用词,或施行歧视弱势群体的政*/&治$正确措施。理念由来已久,运动兴旺于北美。

以前上学的时候,来自加拿大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个概念,范围非常宽泛,涉及种族、性别、性取向、身心障碍、宗教。我记得老师说,彼时加拿大被这个事搞得人人自危,发明了一系列委婉用语,以免开口误伤人。

比如老人那不能叫Old people,得叫Senior Citizen (长者)

所有后缀带-man的职业称呼,都要改成-person,以示男女平等,空姐(stewardess)空少(steward)都不能叫了,要改成Flight attendant (空乘);

绝对不可以说人家残废 (handicapped),一切残疾都是physically challenged(体能受限);

低能儿(imbecile)不可以,他们是intellectually challenged (智力受限);

侏儒不是dwarf,是vertically-challenged people;

黑人不是black people (那个喊nigga的你给我面壁去),是亲爱的非裔大熊弟(African American);

连恐怖分子都不能叫terrorist,人家叫极端主义者(extremist);

加拿大人为了力证自己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连Chrismax都不敢过了,12月见面都亲切地问一句Happy Holiday (不知道您家过的什么节)。

我们那时候觉得已经矫枉过正,没想到还能发展到今天这种局面。

种族、性别、性取向,是政*/&治$正确白色恐怖泛滥的三个重灾区。稍有不慎言论就被喷得狗血淋头。

目前社会,少数族裔、女性、同性恋(以至变性人/性别流动)这些弱势群体,确实还被另眼相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权利。我们这些局外人,能做啥?

支持平权、做到事实上不歧视、心里不怀有恶意,对别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即便不理解也不干涉。

做到这样也就很可以了。但这难道不是我们对待任何人的行事准则吗?你以为只有弱势群体会遭遇冷眼,这世界上的歧视链无处不在。苏南的人都瞧不起苏北的,前几年武汉一个单位招工,告示上明令写着:不招天蝎座,不招处女座。

即便地球是个村,你们村里也分三六九等。去过恒河畔,再去坐坐日内瓦湖边,你就知道,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生而平等这回事。人心之间更是隔着很多座山,尽量怀着善意生活,尊重别人,已经是非常非常难的事。弱势群体需要的,不过是有朝一日能被当做普通人平等对待。而政*/&治$正确呢?它不过是另外一种高高在上的另眼相看。

因为本身心里存着偏见,并没有把对方当做正常人。所以才格外陪着小心,言谈话语之间故意显示自己的公允或支持,以得到自己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姿态其实非常讨厌了。被特殊对待的群体会觉得舒适吗?黑人和同性恋我不清楚,身为女性,我表示相当不待见女性专列、安检通道、三八节当街拦住送我一朵花这种骚操作了。

“*政*/&治*正确“ vs “Common Sense”

美剧《24小时》第六季里有一个情节:恐怖袭击发生后,CTU(反恐办)空降一位刚愎自用态度恶劣的混球。这时候CTU发现内奸,混球建议从穆斯林小姑娘查起,这下可犯了美国人的大忌,大家群起痛斥他种族歧视。该混球说:“外面阿拉伯恐怖份子正在爆核弹,我们办公室出现内奸,先查穆斯林同事这不是Racist,这叫Common Sense。”

这是一个非常冷静、理智、干练以及政*/&治$不正确的做法。

如果你是恐怖分子,无论从价值观、宗教认知、归属感还是语言沟通上,你最可能找谁做内线?

危急时刻,不从穆斯林查起,难道公平、公正、公允地抓阄,轮到谁是谁,等着第二颗核弹爆炸吗?

美剧《硅谷》里有另外一个好笑的情节:创业公司出了一个小问题,被发现有一位外国员工没有合法工作签证。大家想都没想就认为是巴基斯坦裔的Dinesh,实际上却是加拿大程序员Gilfoyle。

这又是个“政*/&治$不正确”的笑话,看,你一副南亚面孔,没签证的一定是你啦。但这种情形之下,谁会猜到打黑工的是看上去跟美国人没啥区别,说英语也没口音的Gilfoyle呢?大家甚至都不知道他是加拿大人。

《生活大爆炸》里则有个同类型的反面笑话,就更讽刺了。一个办事人员彬彬有礼地问犹太裔的Howard和印度裔的Raj:“您二位谁是rajesh koothrappali?”Howard一脸匪夷所思地看着他:“你真的看不出我们俩谁是koothrappali?” 办事人员羞涩地说:“哎呀我觉得还是问一句合适。”

美国的电视剧里已经很多嘲笑“政*/&治$不正确”的梗了,我们刚学会这个词,特别热衷于在网上BATTLE。

成天喊政*/&治$正确,可你们知不知道Common Sense是什么东西?

Wiki上的解释:

Common sense is sound practical judgment concerning everyday matters, or a basic ability to perceive, understand, and judge that is shared by (“common to”) nearly all people.

常识是关于日常事务的合理的实践判断,或者是几乎所有人共享(“共同”)所共有的感知,理解和判断的基本能力。

划重点:合乎情理,以及大多数人。这就叫做“人之常情”。人之常情不仅应该被谅解,而且就是在法律的判定上,也经常可以成为考虑因素之一。

而我们在社交网络上,为了政*/&治$正确,是可以把人之常情一棒子打死的。

就拿黑人歧视这个事来说吧。我们中国人,穷一辈子精神致力改变西方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还来不及呢,还要跟着美国掺和黑人白人之间的文化冲突。

美国人祖上干了不少欺负黑人的坏事,所以现在心虚地很,又是拍电影反思,又是喊各种高调。拍得屎一样的《黑豹》,就因为是史上第一部黑人超英片,吹彩虹屁还不够,强行给两个奥斯卡。(这个我就不想再吐槽了,可以翻我以前写的《黑豹:政*/&治$正确还是刻板印象》

而我们作为中国网友呢,不许觉得《黑豹》不好看。你说黑豹没意思,就说明你歧视黑人。你摸着良心说说我们歧视黑人吗?我们都连着拍三季《中国有嘻哈》了,梳脏辫儿的小朋友比锡纸烫都多,连重庆人见面都用黑人口音英语打招呼了我们还歧视黑人?

有个美剧叫做《西部世界》,里面有个黑人饰演的西部世界妓院老鸨Maeve。这个角色非常吃重。在剧中,这个任务的设定神秘、美丽、聪明。迷人。但是说实话,从典型亚洲审美的角度来看,演员Thandie Newton的颜值真是不太讨好。我们就很难理解,这样的长相,怎么就颠倒众生了呢?

而剧中另一个女主角Dolores,金发蓝眼白皮肤,瓷娃娃一样精致,当之无愧成为宅男最爱。但是你到微博上去大声说一句Dolores好看Maeve不好看试试。准保有人大骂你恶臭的审美,Maeve多么迷人就因为歧视黑人才觉得Maeve不好看。

我也觉得Maeve这个觉醒的机器人很酷啊!但我真的就是这种浅薄亚洲大众审美,因为我是普通亚洲大众一员啊,我连觉得谁好看的权利都不配有吗?你这么说,是不是有点歧视我们亚洲人。

没必要,您真没必要这样。

政*/&治$正确是个规矩套子,特别容易理解,甚至有词汇表供你学习,对我们考过托福、磕过雅思的中国人来说,掌握它不费吹灰之力。

然而Common Sense是一种能力,需要对社会有足够的接触,消化思考和整体判断,才能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律,产生共情。

祸从口出,在全民拥有Common Sense之前,咱们在社交媒体上,还是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吧。

《黑豹》:政治正确,还是刻板印象?

上周,我正在写《三块广告牌》的时候,编辑来跟我约《黑豹》的稿子。虽然风闻《黑豹》又双叒叕被评为漫威迄今最佳,烂番茄的新鲜度高达97%。我还是觉得,对于已经整体审美疲劳的超英片来说,成功无非就是剪辑好、节奏佳、风格独特(拜托别提特效了,这是什么时代,还有特效不好的电影吗?)。而这些,豆瓣或淘票票上几十字的短评就很够用了。还值得大张旗鼓地写影评啊。

但是和编辑聊了一会儿以后呢…又觉得只要找得到点,也不是不能写个轻松小品的。

当时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然后第二天就轻轻松松去看《黑豹》。结果你也猜到了,外媒交口称赞、烂番茄97%,诺兰夸赞说一定能入围奥斯卡的首部黑人超英片,在豆瓣评分仅为6.8。 

这我们就不禁很诧异了。国内外评分反差那么大,究竟是价值观的差异,还是审美的不同?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请注意,下面有从评论到电影实体的海量剧透,还没看过电影的同学,请迅速点击右上角逃离现场。反正你也贡献过阅读量了…愿意的话可以转发本文残害首页。

————————-海量剧透分割线—————————————-

————-喂下面有剧透——————————————-

————-还不走?———————

首先,谁说的反派特别出彩你给我站出来。

确实有很多人说反派长得帅我无法反驳。审美本来就见仁见智。何况演员身材硬件长这样儿:

下面请出,《黑豹》的反派,王的大表哥。

金链儿

脏辫儿

跟王对峙吵架的时候说what’s up, 瓦坎达条件还是不行,这时候要是有人Drop the beat,可能马上就要Battle起来了。

脱了上衣还有三万多个小nipple ,就问你怕不怕。

这样的反派造型倒是吸了不少路人粉。漫威粉就更不用说了,漫威宇宙是一家,出来一个捧一个。上映没有几天,欧美饭圈里已经有不少FANART

当然也少不了腐女喜欢的双豹CP (男主黑豹 X 反派金钱豹)。都是兄弟相爱相杀,还不忘拉出锤基来遛一遛。

神兄弟表示 EXO ME? 光有肉体和气场就能造就一个牛逼闪闪的反派吗?

我们来看看他干了些什么。尼·贾达卡,瓦坎达国流落在外的小王子,爹地叛变谋杀被就地正法,留下他一个人在贫民窟长大。后来成了杀人机器。跟一切平庸的反派一样,他有一个特别悲惨的过去、杀父之仇,他的梦想是:让世界上每一个黑人都拥有高科技武器,推翻世界上每一个白人政权。

一个脑子不太好使的反派。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世界观,所以逻辑都是混乱的。究竟是替爸爸不值?想回家看日落?还是要为黑人带盐?哎呀无所谓了,看我这一身行头还不够gangsta么。

没有毁天灭地的本事,但也是个狠角色了,肉搏能干掉男主。倒是说话很算话,坐上王位第一件事先把武器都运出去,然而武器还没飞出瓦坎达就被打了下来。自己也被黑豹国王杀了——最可气的是,坚持闭关锁国跟他势不两立的兄弟,杀了他之后去联合国百家讲坛,打算敞开胸怀、“智者筑桥”了。

杀伤力不强,也不弱;不算牛逼,也不算菜,除了一身腱子肉和脏辫儿,就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了。他甚至不如《正义者联盟》里的反派,蠢到谷底也是槽,简直能凭一己之力毁掉一部电影。

那么除了反派,《黑豹》就没有其他的点么?有。但是这个点,杂志不让写。

快速剪辑、标准化打斗、简单老套的故事,除了在乔治亚洲拍摄的“非洲部落风情”之外,《黑豹》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漫威流水线作品。为什么外媒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原因是这个电影在试图探讨一些“更深刻的问题”。

比如一个国家究竟是应该闭关自守还是应该向世界开放?

又比如,如何才是让世界上受压迫的黑人兄弟们站起来的正确方式?

这两个问题,在电影中被提出来,虽然并没有经过什么正经探讨,但是在结尾给出了答案。

瓦坎达国王再一次走上联合国百家讲坛,但这回不是跟世界控诉有人偷了他们的稀有金属,是作为大佬站出来要帮世界人民手牵手走向未来。

厉害了。。。我的豹!

仿佛史上第一个黑人超英还不够完成任务似的,还得黑人拯救全世界。而我们肤浅的电影关注,只想先让你把逻辑说圆。

瓦坎达是为了保护子民、振金不被滥用才闭世深山。你在联合国打一个这么大的广告,有考虑好怎么保护子民了吗?你帮助世界的方式就是把布加迪威船停在贫民区的篮球场上,让黑人小孩儿一日游?

并没有。就感觉豹哥老早就想这么干了。豹哥整个电影都在思考两个问题:

  1. 怎么能让女朋友留在身旁?揭开瓦坎达神秘面纱!
  2. 怎么才能弥补父亲杀害了叔叔遗弃表兄弟的“罪行” … 向世界公开瓦坎达!大家都来看日出!

其实他父亲处死弟弟,事出危急,也顶多算是正当防卫吧。在这个还保留着决斗传统的部落,这简直是小意思吧?

编剧心也真是非常大了。心那么大,你干嘛不想办法把故事线往《复仇者联盟》靠一靠呢?瓦坎达太大,装不下一个漫威宇宙了。

但是编剧想这些细枝末节,怎么能跟宏大的种族问题相比呢?除了种族问题,女性地位也是要关注的。瓦坎达将军、卫队全都是健美坚毅的女性,部落头领、议会尽量保持半数女性。漫画原著里,陛下除了黑豹之力,还是接触的科学家、军事家、战略家。现在要通通缴械,创造一个Shuri小博士的人物(难怪陛下智商不在线了)。

万幸小公主还算是可爱的,并且还喜欢和妈妈一起走时装秀。

你可能觉得,不要以小人之心啦,人家可能不是政治正确爱好者,人家真的就是诚心地在为少数族裔和妇女发生呢?虽然我真的是个小人,也是很难相信这点。请看日前编剧接受访问时的言论:

无…赖和不尊重女性?漫威宇宙第一部奠基人、C位小公主Tony Stark听了想撤资……

老实讲,所有漫威这些超级英雄里,我最不喜欢钢铁侠。

这是个人偏好。跟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是一样的:嘴炮、浮夸、自大 (其实还有个子矮)

但是连我都忍不住替老铁说一句:他的自大,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群体,他只是觉得在座的每一位都是辣鸡。

他身边的女性没有一个不强的,他家的辣椒要上天了好吗

编剧究竟是吃了多少个钻天猴,才能把自己活成这么政治正确的滋花啊!

气得很多钢铁侠粉放弃二刷,甚至决定从此联手抵制任何一部没有铁人的漫威电影。

就问你服气不服气?

不,还有更服气的。就是一部打着关注种族问题旗号的电影,是这样表现黑人,哦不,非裔人民的:

生活在美国的非裔小男孩打篮球,几十年如一日打蓝球,不滑板不打电玩打篮球;

在美国长大的丧父的非裔小男孩长大了不免就要持枪抢劫;

生活在深山里的非裔人民即使掌握了顶尖技术也要打鼓唱歌养牛摆摊儿,杀伤性武器还得做成标枪;

非裔人民即使科技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争夺王位还要靠无条件的光膀子决斗….

这种一边关心种族问题,一边把消费少数族裔的行为,就像美国的白左,在大街上呼吁:我们要多照顾黑人,他们没有身份证,也不知道交管所在哪儿……

藏在“政治正确”里的刻板印象,给这部电影带来了票房和口碑双收;

就爱写这种不招人待见文章的我,一辈子都红不起来。

我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前亚马逊员工

即便在业内,“亚马逊关闭中国境内电商业务”也并不算一个震撼性的新闻。

作为一个前亚马逊员工,我的朋友圈里不免有人议论这个事。但声量其实并不算大。还没有亚马逊股价超过苹果的时候刷屏多。员工的归属感和情怀还是跟经济利益更挂钩——对于手里多少有点股票的员工来说,股价飙升,就是钱包鼓胀。

发声的大多是离职员工。现任员工可能被下了封口令,都比较沉默。何况亚马逊这次只是关闭部分业务,跟我相熟的同事都不受影响,也不方便说什么。

至于跟亚马逊没关系的普通人,关注这件事就更少了。毕竟亚马逊中国在中国电商市场只占0.6%。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亚马逊是什么,有的人不关心,有的人要经提醒才能恍然大悟:你是说卓越吗?

即便是这样,舆论还是打算把这件事包装成一个时代的终结。亚马逊一个劲儿地解释我们没退出中国,我们还有跨境购还有Kindle还有AWS呢。不管,谁让你们是中国境内最后一个外资电商,谁让你们是中国境内硕果仅存的几个互联网外企。

有人说,对电商这种接地气的行业,外企终究水土不服;有人说,中国互联网这种野蛮生长的恶劣环境,循规蹈矩不作恶的外国公司怎么可能存活。

人们总是容易感念情怀,但理智地分析下来,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任何公司的死因,都是经营不当,其他因素通通不致命。就好比一个人心情不好,只是活得没那么愉快,但不会死。

中国市场之复杂、特殊、不按常理出牌,哪个行业不是呢?一个公司进入中国15年,还说水土不服就有点呵呵了。

外企真的不作恶吗?

跟多数中国本土公司相比,跨国公司的制度规则和道德底线普遍要高一些。但是你说外企就没有贪污受贿么?也有吧。大到为机械工程贿赂政府官员,小到给客户送礼送卡送大姑娘,都没少抓出外国公司;

外企真的都那么人性化吗?未必。规则本身就更不近人情。有些外企冗长复杂的报销流程,能把低级员工搞得临时性破产。中国员工早上6点爬起来开电话会,也不过是为了让外国同事不耽误回家跟老婆孩子共进晚餐。

开公司做生意,谁不得糊弄糊弄消费者,剥削剥削员工?但是外企在干这些事的时候,好歹都要披着一块遮羞布。公司原则是一套成熟完整的价值观,长时间潜移默化让员工不知不觉产生归属感;制度和流程让一切有据可依,彬彬有礼、盗亦有道,哪怕想占你便宜,也不能让你得了理。

举两个特别明显的例子。

外企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没有这总那总,一人起个英文名,汤姆杰瑞的乱叫。但是你不会真以为互相直呼姓名就不分高低贵贱了吧?你也一百多斤的人了能不能成熟点。

该有的等级之差,一样也不会少。出差、补助、办公条件,规定得滴水不漏,秘书直呼老板名字,还不是一样毕恭毕敬端茶倒水接电话订会议室。但是人家就是喜欢平易近人这一套,开工送个小礼物,迎面碰上跟你点个头,就让你美一天。

我们以前有个美国老板,中文流利得能当网红了。平时也变着花样让人给他准备午饭和饮料。可有的时候偏喜欢自己端着杯子去茶水间,对保洁工人微微一笑:怎么样小李?春节回家看你妈了吗?激动得保洁小工满脸通红抹布差点攥不住。

公司跟人一样,成熟、圆滑,有教养,是进化表现。即便虚伪,也让人舒服。

再说最近特别热的加班话题。

在BAT等国内IT大公司没有崛起之前,试问哪一个在本土公司工作的人有在外企加班多呢?就算是互联网鼎盛时期的程序员,也没有超过广告公司的美工、咨询公司的会计师、快消公司的品牌经理吧。

是的你们周六还要上班。而我们外企是轻易不会让你周末到公司开会的,因为你们除了员工,首先是人,你们有自己的生活。更因为,劳动法规定周末加班要付给员工双倍工钱,节假日X3。

所以你们周末不要来,抱着笔记本回家就好了。什么996,不存在的。众神之父奥丁说:阿斯加德不是地方,是人民。外企说:工作也不是办公室…有网线的地方就有工作。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笔记本电脑还卖老贵的时候,在本土公司大家一般都使用台式机,只有老总才有个笔记本电脑。而我们外企就洋气了,同学们都羡慕我们,刚进公司就发一个笔记本。然而你知道为什么吗?加班方便。我们这儿只有老总屋里才摆着大显示器的台式机。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笔记本电脑还卖老贵的时候,在本土公司大家一般都使用台式机,只有老总才有个笔记本电脑。而我们外企就洋气了,同学们都羡慕我们,刚进公司就发一个笔记本。然而你知道为什么吗?加班方便。我们这儿只有老总屋里才摆着大显示器的台式机。

即便是出差到外地开会,也一定要在周五晚上结束会议,周五夜里的候机大厅,挤满了往返北京上海通勤的外企白领。如果你怕辛苦改成周六上午的航班,那是你自己的选择。多花的一天酒店钱我就不跟你计较了。

如果实在有展会/培训/调研/路演不得不占用周末的时间,按劳动法规定你原则上可以倒休。你得选一天没有会、没有重大任务的日子去倒休。倒休干什么呢?在家里写报告赶死线。

你们不要整天喊加班了。要知道外企经理级以上的员工是没有“加班”这个概念的。管理职位是“责任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

责任工作制意味着你需要把所有职责内的工作完成,干几个小时请随意,并没有加班费。

弹性工作制的意思是上班必须9点到,至于下班….几点干完几点走呗。把会议安排在放工之后是要被人谴责的,一天8个小时不都是给你开会用的吗?下班以后是我们回邮件写PPT的时间,不要随便打扰。当然如果会议5点半开始是可以的,开到晚上10点并非我本意。

刚上班的时候职位低,还领过传说中的加班费,不过领到手也真是不容易。

每天要填加班申请单,每周要填加班费申请单。老板签字后,单子先过人事部,才到财务部。按劳动法规定,员工每天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一旦超过这个数,人事部就把单子打回来,或者找领导谈话:你这个下属怎么天天加班?是不是工作安排不合理?老板为了证明自己没问题,就来找你谈话:是不是你工作效率有问题(难道是我虐待你了吗昂)?

你当然不想承认自己工作方式有问题,所以只好按劳动法规定改单子。违法的事情公司不能干,所以超过3小时的加班不能付钱。

所以你们这些公司搞996,在我们看来就像是拳王泰森有名有利的找谁上床人家不答应非得去搞强奸。

亚马逊为什么“败走”中国

在一个地方待长了,尤其是外国大企业这种擅长用完整价值观体系影响人的地方,总会有点感情。当年UBER中国被滴滴收购的时候,离职员工写的抒情文可以集结成好几本书。亚马逊人低调惯了,我看到的怀念文不多,但也都充满了虽败犹荣一路走好的感情。

凡是在亚马逊工作过的人,对亚马逊今天的雨打风吹去都难免有点感慨。离职员工看待这件事心情复杂。一方面觉得可惜,毕竟再过几年简历上的这段工作经历都不太好跟人解释了;另一方面又都不吃惊,今天的凋零早有端倪,身在公司内部,职位再低也不可能看不到问题。

理解他们。而我呢,我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亚马逊员工。

我不是不喜欢亚马逊。一个我不喜欢的公司,我最多待3个月就走了,干嘛还待4年,我是变态吗?

有一个电影叫“CIVIL ACTION”,尊屈伏塔演一个专打人身伤害官司的律师,我特别赞成他在剧中说的一句话,“说我对被告没有同情心?我不需要同情心,同情心影响判断力。有同情心的律师就象晕血的大夫一样,应当被吊销执照。”

我是这种论调的拥护者,我喜欢一份工作,认同一个公司,但不会对它生出多少感情。

我喜欢我曾经工作过的团队,认同公司的一些原则和价值观,尤为欣赏亚马逊独特科学的识人招聘流程。但是实话实说,亚马逊这十几年在中国这盘棋真是下得烂透了。

不肯作恶?算是吧。任何内部人都能摸着良心告诉你,亚马逊网站上没刷过一条评论。有个部门专门监管这件事,不许刷好评,不许删差评。这在国内没几家电商能做得到吧。对生意有没有影响?有。但是干不过京东天猫是因为这个吗?

水土不服?中国市场需要什么,亚马逊人心里有数。中国人明白,各种各样的报告累计写得比《冰与火之歌》还长,一遍一遍跟总部汇报,于是外国人也都知道了。晚上不睡觉,那是不困;有病不肯治,那就是不想好。

亚马逊中国能不能做好,从来都是贝索斯一个人的决定。

败原因之一: 从来没有在中国取胜的决心

是否足够了解一个公司,不取决于你在公司待了多少年,而取决于你的职位。我跟贝索斯之间隔着那么多层,当然没法知道他心里到底想什么。在亚马逊工作的那几年,我最想不明白的就是,贝索斯究竟是想不想在中国做生意。

按理说中国这个大市场,是跨国公司必争之地。但是对比苹果、奔驰那些公司,你真的看不出亚马逊对中国有多上心。这里说的还不止是资金的投入。所有中国用户觉得亚马逊别扭的地方,亚马逊员工也觉得别扭。但是大到一个付款流程,小到一个用户界面,都要美国总部才能改。而美国总部没人帮你改。

总部的工程师像是跨国包工队,为哪个国家做项目要看销量说话。一碗水端平,谁也别搞特殊。大家都有的功能,中国都要排到最后才上线,更别提那些定制功能了。对比苹果、奔驰这些公司,你就能知道,亚马逊对中国是有多么不上心。

也许你会说,可是人家奔驰中国的销量也在全球排第一啊。那在这之前的许多年呢?如今在中国赚得巨大利益的跨国公司,谁不是赔了20年的钱才打出了这片江山。你就是想让孩子将来考常青藤,也得先出钱给他上学而思啊!

所以我老是觉得,中国市场前期投入这么大,贝索斯满心不舍得,但是这个前瞻性市场,真撤出去也是输不起。只好这么拉着弓箭步纠结着。

失败原因之二:水土不服,是真的“不服”

前面说过,外企的洗脑功力一流。在这公司工作时间长了,多少都被它的价值观影响。亚马逊中国虽然不牛,但是亚马逊美国牛啊。员工们在中国做业务处处掣肘,烦躁心灰之际,到美国开会交流,赫然觉得精神一震,我工作的怕不是个假亚马逊?

这个不服,不是不适应;是“瞅啥瞅,不服啊”那种傲慢。

看到美国这边的新技术新手段,业务蒸蒸日上,还不时开辟新疆土。苹果和谷歌拍马都追不上的云服务、智能音箱ECHO,无人超市…科技版时不时有亚马逊的新闻,咱们听着也与有荣焉,不由得生出一种“这公司还有救”的信心。

明明知道竞争对手们都是怎么做的,但觉得他们土、没道德,野蛮,不代表先进的用户使用习惯。反正改起来也挺困难,要不就别改了吧….说不定有一天用户能回头是岸,终于体会出我们的好儿来。

你以为这是虐恋小说么!用户的需求你不理,自然有人变着法儿地100倍地满足他们。

贝索斯提倡的“用户至上”,在亚马逊有时候变成了一种傲慢主观想当然的用户至上。

举个例子,亚马逊某个APP更新非常慢,而且没有提示。用户几个月不用,想更新一下,都找不到入口。跟总部提,国内的APP都恨不能俩星期出一个新版本,除了推出新功能,目的还在于刺激用户的活跃度。我们能不能快点更新,更新的时候推送一下。

对方回答:我们故意的不给用户推送,是为了他们有舒适的体验,不给他们造成困扰。

贝索斯为之骄傲了一辈子的专利“一键下单”功能,在中国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引起了用户的极度不舒适。用户说我点两下怎么了,我是下单了,但付款前也要让我再确认一下吧不然心里不踏实。这个发现让大家哭笑不得,有一种“有好东西你不要”的委屈。

我在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经验教给我两件事:

  1. 用户可能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他们要的可能不是最好的,而是最适合他们的。没有对,没有错,你要做的是满足他们;
  2. 能知道用户想什么已经很不错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企图教育他们。当然宝洁公司会不停在广告中暗示你每次刷牙挤出超出实际需要两倍的牙膏,奥利奥教你掰开饼干后扭一扭蘸点牛奶再吃。

但他们毕竟没有说不蘸牛奶不许吃。而且你算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消费者教育累计需要多少广告费么?恕我直言,你教育不起。

说到傲慢和自以为是,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亚马逊你能不能告诉我,Kindle和Prime的中文是什么?

也许现在中国人洋气到了小卖部售货员都每人起个英文名字,但是外国产品在中国连个中文商标都没有,那就是不想干的态度。

失败原因之三:对中方的极度不信任

每个外企机构都不简单,比亚马逊官僚的公司多的是。有时候恶性公关事件还得越洋请示,外国人该休假休假,该下班下班,把一件小事活活拖成了灾难。

但是亚马逊人真的很努力,总部同事跟中国同事一样忙,邮件、IM一般都回复及时,各种电话会议更是每天不断,沟通不可谓不顺畅,只是沟通得再顺畅也没有用,许多业务部门在中国没有技术团队,沟通得再清楚也没人给你干。

中央统一管理可以理解,毕竟又安全又节省成本。但你现在是要在中国做生意,该雇人就雇人,该找合作伙伴就找合作伙伴,远程遥控就想得天下可真是有点托大了。

逆袭?还是分步撤退

事实告诉贝索斯,在接近饱和的市场和残酷的竞争下,没有巨大的投入就不可能有回报。所以现在放弃了跟传统电商的竞争,留下了三块最具亚马逊特色的业务专注发展。是现阶段能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了。

亚马逊说对这三块业务会持续并且加大投入。会增加多大投入呢?让我们看看这三块业务的前景:

跨境购:依托国外亚马逊的渠道,真实货源,比其他电商的海外购更有权威性——但就不知道消费者买不买账。用户当然想要真货,但是流畅简单的购买流程也很重要。毕竟代购也挺方便的。从历史数据看,这可并不是亚马逊的风格。

Kindle:这个没有中文名字的阅读器在小众市场有一批忠实拥趸,且在中国市场没有直接竞争对手。但阅读器从来都不是一个硬件生意,而中国数字阅读的重头市场是网络文学,这又是一个亚马逊不擅长的领域;

云服务:这个业务在中国的落地难度就不用说了…..我就请问你听说过AWS吗?

这三个业务板块,比起传统电商,确实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但也更需要本土的开发。这一点以亚马逊现在的架构,不是能不能支持的问题,是它想不想支持的问题。

别忘了还有传统电商业务关闭后,余下这三块业务(尤其是跨境购和Kindle)急剧增加的运营成本。

关闭传统电商业务,对亚马逊来说不是一个保守的决策,实际上是一个更加大胆的决策,如果没有强大决心、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投入,那这一步棋,最后也就沦为全面撤退前的一个步骤了。

已经离开了亚马逊,我就更不知道贝索斯是怎么想的了…我只知道顺其自然是没戏的。毛主席说了,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行跑掉。

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