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挺好的吗

有这么一个女的,年纪已不轻了,在公司里做到经理,忽然辞职去国外念书。念到一半,专门回趟国去跟老公办离婚,离婚后宣称信了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于是在国外找了个庙,善哉善哉地修行起来了。如果她是你的朋友,这时候你应该说什么呢?不管你觉得多震惊,找到信仰总是件好事,但也不能说“congratulation“吧?这时候能说的只剩下:good for you,这句毫无诚意的万金油,翻译成中文就相当于袁涛同学那著名的口头语:那不是挺好的吗?

故事还没有完。修行了一年多,此人忽然宣布要去美国结婚了。说在网上认识一个研究禅的美国人,顿觉心灵和信仰都天人合一了,非婚不可——这回倒是可以说“congratulation“了。

半年之后再碰到,问她婚姻生活可愉快啊,老公这向可好?她说:“什么老公?啊你说那个美国人啊,我没和他结婚。前阵子回中国了,住持觉得我威胁她的地位,逼我离开庙里。。。这次在中国,倒是遇见一个不错的男人。。。“

我听着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居然冷静地咬着饺子一直没插嘴——感觉象去音乐堂听交响乐,因为不懂,不知道什么时候算完,所以不敢轻易鼓掌。论人生经历,她还不算顶跌宕起伏,但是一环和另一环之间,老象是缺了点什么,很难自圆其说。

三十几岁的人,也不是没在这万恶的社会上混过,精神状态会这样混乱吗?我是不相信的。略去那些冠冕堂皇信誓旦旦的人生大道理,一切也许就合情合理:所谓出家,也许只是贪庙里清静,且不用付房租,强过租个房子坐吃山空;所谓美国禅宗大师,不过是一个网恋故事;而主持加以迫害。。。更熟悉了,在大公司里,很多混不下去忿忿离职的人都会得说:我老板嫉妒我。

按说成年人,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实属个人选择,福祸自知。一没养育之恩,二没向你借贷,很不必跟人交代。可惜总有热心的朋友关切地问:最近在哪里发财?为什么离开那家公司?有没有男/女朋友?结婚了没?什么时候生小孩?为什么出国?为什么回国。。。老觉得应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有时不得不展开想像力,一个谎言套着另外一个谎言,象做假简历,背得滚瓜烂熟,毫无破绽,最后连自己都相信是真的。

我情愿朋友间不谈经济与人生,见面净说些风花雪月:最近有什么好电影?谁又出了新专辑?有什么好菜馆推荐?谁家的牌子在打折?人家真有事,能帮忙就掏出支票簿子来,否则不必瞎起劲地充当心理医师或事后诸葛,无论你觉得多不靠谱,也不妨学袁涛同学说一句:那不是挺好的吗?

也许对方只求下台,放人家一马。

政治上不正确

最近接连听人提到“政治上不正确”。第一次听这个词,还在上大学,一个来自加拿大的老师同我们说,这件事,连同环境保护一起,在北美搞得风声鹤唳,涉及种族、性别、职业、一切少数团体。同一切运动一样,开始多半是好的,后来逐渐矫枉过正、走火入魔:教授跟女学生说话不敢关门、男同事不敢跟女同事开玩笑、男女一同出去,男人是让女人先走?还是自己先走?你让她先走,是瞧不起她,自己先走,是混球,左右两难。现在是好多了,大家纷纷都镇定下来,穿裘皮也不遭人淋油漆了——今年春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讨论美国应不应该到阿拉斯加伐树,讨论得很尖锐,环境学家忧心忡忡,当问到加拿大环保学家的意见,他们说:还是伐吧,他们不伐阿拉斯加,就该来伐我们了。。。

当时只觉得新鲜有趣,咱们一般地也有委婉客气的说法,但并没研究出一套专用词汇来,比如残疾是physically-challenged,弱智是mentally-challenged,侏儒是vertically challenged(以后不许说我们胖,得说我们是horizontally-challenged);老人是senior citizen,一切职业称呼都不许带性别暗示,最反动老土的称呼便是“空姐“,那叫“空乘“好不好。

那阵子妇女解放运动也闹的很凶,听说美国妇女举着小旗去游行,上书:凭什么不让我们当管工? 男女同工同酬是值得争取的, 但这标语实在也太不吸引人了。政治上不正确地说一句:我一直对妇女解放不太支持,走的太远太极端,简直象青春期的孩子一样:阿拉伯妇女还蒙着脸呢,她们已经要求女人也光着膀子上街,也不知都便宜了谁。由他们这样子赌着气争下去,咱们妇女失去的恐怕比得到的更多。现在的男人,正急于躲懒呢,你一争,他立刻把责任交了出去,权利可没撒手,吃亏的还不是女人。

事实上,即便是妇科医生、裁缝、厨子、唱歌跳舞这类女性擅长的行业,做的最出色的,往往还都是男的。这倒不是因为女人差劲,只是女人往往没精力一条道走到黑。正因为比男人聪明,要她们分心的事太多了:时装、美容、爱情、婚姻、孩子。。。还要与别的女人斗气。并非都是家庭拖累了她们,大多数时候还是自己的选择。男人反正没心没肺,不一门心思干事业,多浪费。

男人也好,女人也好,有权利就有义务。你选择做一件事,就得接受它的结果——同工同酬,还不许人家言语上稍有得罪,那您只好挺直脊背扮铁娘子了。我的意思是:你要求做销售,就别说自己要带孩子,出差换别人去吧;你要跟男管工挣一样的钱,就别说我大姨妈来了,您替我多钻俩下水道。做人也是一样的。抱怨可以,但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得自负盈亏,总不能便宜都让你们家占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T最近发花痴,时时梦见自己初恋男友。当初也不是没与此君要生要死过,但多浓烈的感情也在时间面前败下阵来,不要说恩怨情仇了,连名字也渐渐沦为张三李四。可是最近就似中了邪一样,反复梦中见。

梦里画面并不香艳,没有泪眼婆娑、紧紧拥抱、一晌贪欢,甚至没有揪住对方衣领问: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你还我的青春。。。之类,出尽一口鸟气。

梦境家常如:与他说说笑笑,似对好姐妹,出门逛菜市场,买一篮子鸡蛋。。。琐碎得不得了,看卖相,大家皮光肉滑,似打了柔光镜,依稀还是当年的少艾,但全没了率性,连衣着也循规蹈矩起来,白衬衫圆领毛衣,雪白干净,天真活泼地拉着小手到处去。

不问小T,我大约也知道这是什么心理,如果一切能开始得这么单纯美好,想必日后不会走那么多弯路吧。我们后来都会得心平气和地说:每段感情都是一个人生经历,没什么好后悔。但是潜意识里,恨不能化身回到过去,把一切错的纠正回来。

我不愿意再与你纠缠了。

梦境似拍戏,打乱了场次来做,时空跳来转去,俩人一会儿厮熟,一会儿陌生,终于来到今天,小T说:这一幕逼真得有呼吸声。

她和他礼貌地对坐着,中间隔着许多过去,周围有许多熟人走来走去,说什么也不方便,只好扯淡拉家常,那些无关紧要的句子里,好似每一句都暗藏情愫,殷殷地问:你还好吗?这些年来。。。

梦里的小T手心在出汗,这时他接了一通电话,朋友不知约他做什么,他轻松地与对方戏谑:“这你可得问我老婆,我做不了主哈哈哈。。。“收线后,重新转回头来看住她,身子微微前倾,做一个专注的好姿态。

小T才发现,原来他的表情,一直是一种有教养的忍耐,仿佛不得不俾面给她,但有一种含蓄的焦躁,喂,不过一场恋爱喈?已经过去几年了?are we cool?

原来纠缠不清的是自己。好的坏的,错不错也好,人家已经不放在心上了,甚至不必原谅、忘记,轻舟已过万重山。

后来小T便不做梦了。

背后有人

blog添了新栏目,专门收集别人对我的评论(系统自己搜索的,我没那么鸡贼),就在右边导航栏上,叫“背后有人”。有夸的有骂的,我觉得有意思,所以也推荐给大家看。

“背后有人”,倒不是说人家在背后说我坏话的意思。取名字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想着EASON的《心里有鬼》,有点悬疑,有点吊诡,是我偶像WYMAN的味道。

讲真,我其实更爱看人家骂我,这倒也不是犯贱,谁让我八卦呢。二来,可以看到很多新鲜人新鲜事。以前我常常觉得:出来混,什么样千奇百怪的同事客户都得虚与委蛇、奋力周旋,已经身心俱疲,私生活就大可不必委屈自己了。所以我的朋友全都臭味相投,随时可以上演对口相声与三句半,根本无须排练。有时看见人骂自己,真的会目瞪口呆: 吓?原来还有这样想法的人?大开眼戒。

我不大爱跟人在网上吵架,泼墨说我是“以德糊人”,我有什么德?纯粹是因为不懂解释。我痛恨解释。一个笑话,掰开揉碎了讲,你觉得有意思吗?说别人没理解你的意思,等于说自己表达能力差。要么就是阁下还未够班,写的东西根本不值得细看,有什么可委屈?而且世上根本没有“误会”这件事,总是先不喜欢你,才事事看你不顺眼。所以说破了嘴又有什么用?我就最怕人问我:“为什么不喜欢?”真是的,不喜欢还要什么借口。

不不,我不会“以德糊人”,我也不是一只省油的灯。虽然除了某天后某超女,我没指名道姓地骂过谁,但如果观点相悖、人生态度不同,有人一样会觉得受了侵犯。比如我写个《妾妇之道》,碰巧被某个路过的妾妇看到了,可不就等于白吃了一个大嘴巴,也够无辜的。只可惜我照顾不来那许多弱小的心灵。

爱一个人,尽可以默默地;恨一个人、骂一个人,需要花力气,所以切记要给她知道,否则多浪费。

所以设立这个栏目,表示我知道了。对喜欢我的,不喜欢我的,都是种尊重

自闭症

昨天在电视上看到新闻说:美国儿童的自闭症与日俱增,引起关注。专家还从旁解说,很多时候你患了自闭症可能还不知道,因为它的初级症状看上去很普通:大抵就是畏羞、情绪低落、缺乏自信。。。越看越心虚了,除了失眠这一项,我基本都符合了。

我不大懂医学,但是我隐隐觉得,他们那些被诊断患自闭症的儿童,送到中国去,没准也就当正常孩子养了——洋人也太提倡活泼外向、一团光明了。我每次和他们一起开会、培训,都得给自己打鸡血保持亢奋,因为生性疲懒,违反生物规律而行之,其结果就是精疲力尽,一场下来往往跟让人打了一顿差不多。

咱们亚洲人,是出名的黑口黑面,不喜与陌生人招呼,比较内敛与害羞。倒也不是心里没好气,主要是性格使然,加上生活压力。。。还有几千年的沧桑站在身后,即使你不将它背起来,也沉甸甸的。洋人的热情礼貌确实很有感染力,但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硬要学个十足十,不小心就会沦为十三点。人家同你打招呼,你自然要回个笑脸,但是在私人空间,也不用时时意气风发吧。

其实我有点怕陌生人的热情——在中国让服务员摔打惯了,被人追在屁股后面问候,还真有点负担。我觉得售货员最好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有求必应就行,你情我愿的买卖,不必相对赔笑了。

而且,除非是旋转门,几乎到哪儿都有人给你扶着门,有的人在门口一站一分钟,等着前前后后4、5个人鱼贯而入才松手,弄得人很过意不去,何止道谢,我简直都想说对不起。但我自己也喜欢给人开门,我觉得这个动作倒不是为着礼貌,大概都是怕失手把后面的人拍死——小时候在北京,商店都喜欢把门开着,挂帘子,夏天是厚塑料大门帘,冬天是军大衣似的棉门帘,每次都兜头闷在脸上,活象挨了一个大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