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客气

我小时候在北京长大。我们周围的北京人哪,挺爱说个客气话儿。除了让全国人民都引为笑谈的:“您吃了吗?”我们也说:“哟,您这闺女真俊。”或者“您这吊兰长得真好”什么的。大家知道对方是客气呢,所以都连摇头带摆手地说:“哪儿啊”、“看您说的”、“嗐,瞎弄”,努力驳斥对方的表扬。

小小年纪的我就知道这是一套社交仪式,跟这闺女是否长得真好看、那株植物是否欣欣向荣,没有什么关系。夸别人可以,夸自己就抹不开那个面儿了。相声里讽刺爱自夸的人,爱用的包袱是:“这有学问呀,得别人夸,哪有自己夸自己有学问的?你看我这么有学问,我什么时候自夸过?”然后大家听了心领神会地哄堂大笑。

渐渐地这种笑话就不好笑了。我遇见了不少喜欢自夸的人,开始还以为是碰到了奇人,后来发现是这人际交往准则变化的大趋势,在这个大环境下,不但不许你笑人无耻,连自己时不常地也必须腆着脸表扬一下自己。要是张不开嘴,你就挨挤兑去吧。

我联想起大学毕业那年写简历,前辈看过以后说:你这写的不行啊,英语才fluent而已?!我迷惑地说:这就够无耻的了,都fluent了还想咋地啊?美国人还有结巴呢。我心里边儿觉得,不会拿一个语言唱快板儿,就不能算fluent。

说起英语来。试问谁见了生人先拍拍胸脯说自己会说英语呢?我在国内外都不算是爱说英文的人,最近几年更是严于律己,为了不让自己看上去像假洋鬼子,我和番薯在家里还开展过互相监督的工作,谁不留神说话夹英文,就挨对方一个小嘴巴,自抽也行。恶治的效果很显著,我基本上能做到跟同胞百分之百说母语了。于是不太熟的朋友,就把我当成了不谙英语人士,无论到商场还是咖啡店都挡在我前面,替我要茶问路。还拿着本菜谱殷殷地给我讲:这个是牛肉,那个是蘑菇……

当然人家是好心而非炫耀,这点我是分得出的,所以不但没有不忿儿,还觉得很感谢。但是有时候看到一些半瓶子醋以专家姿态当众大谈音乐美术文学艺术,我就替他出冷汗,你怎么就认定在座群众都不懂呢?说相声的又讲话了:“此乃是娱乐场所,念书的居多,识字的居广,你知道我们哪一位老先生是前清的翰林?哪一位在座的近视(进士)?”非得让哪个不厚道的当面给一个下不来台才过瘾么?

如果别人不言声儿,咱们得假设对方什么都懂,until人家露出马脚;不能上来先假设人家什么不懂,until被别人灭掉。

您甭客气?往后您还是客气客气吧。

请您客气》上有21个想法

  1. 谈谈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为什么就被认为是在认为在座群众都不懂呢。不是露马脚就是被灭掉。。。跟您面前还真得客气一点。。。

  2. 郁闷一记,第一条留言发表未果。。。

    对待大yi巴狼的方法那头一条是把丫yi巴剁了去,二一条是拎一狐狸过来——比好看比的过狐狸那yi巴么?

  3. “我和番薯在家里还开展过互相监督的工作,谁不留神说话夹英文,就挨对方一个小嘴巴,自抽也行。” “until人家露出马脚;不能上来先假设人家什么不懂,until被别人灭掉。”,哈哈哈,YK同学 ,除了上面那仨个”fluent”不算外,这两个untill 算不算两个小嘴吧啊

  4. 看了若干篇文章,针砭时弊、愤世嫉俗种种,真真地让人开眼——博主比所有人活得都明白啊
    可这怎么可能呢

  5. 想到个故事:
    过去有个和尚,与一个秀才同宿夜航船。秀才侃侃而谈,和尚威慑于其阔论,蜷缩而卧。不久,和尚从他话中渐渐听出破绽,于是就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秀才:“是两个人。”
    和尚又问:“这样啊,那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
    秀才:“自然是一个人。”
    僧人于是笑起来:“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6. 说镶嵌英文这事儿,我痛恨之极。我虽然工作中不得已要用英文,但也和要好的同事约定,谁镶嵌,就撑嘴。有解释说因为在外企工作啦,语言环境啦,不自觉的啦,狗屁!有本事您就大段大段儿地说。
    我分析造成这现象:
    1.奴性-比如明明中文里有“文件”这个词,非用”file”,非奴性不能解释了)
    2.不自信加显摆-表现自己的涉外身分
    3.英文水平有限-骨子里拼命想说英文,又说不了整句,就“不自觉”地夹词,这类人从努力学英方角度,我且觉得尚可)

  7. 其实讲中文夹英文字既有可能是臭显也有可能是懒 – 直接引用就不用动脑子换词儿。这过于苛求语言的纯洁性算不算老年人的学究气呢?语言永远在变化发展的,都像YK您这样3000年以后的人都不用做文字考古了,因为那时候说的话和现在一模一样。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