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的演唱会纪录片,叫《This is it》,你可以翻译成《就是这样》,也可以翻译成《到此为止》,非主流可以翻译成《就酱!》,河南人可以说“就(3)这(4)!”
我和番薯之中,他是正经的MJ歌迷,至今家里还收着MJ的黑胶大碟、对比利金的每一个动作都记得一清二楚、小时候关上门在家里苦练moon walk那种(当然练没练会是另一码事)。这也不算什么狂热粉丝了,那个年代的男孩子谁没这么干过,就好像谁没拿手劈过砖头谁没迷过双节棍(不是周杰伦那个,是李小龙那个)。不过想象起来还是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尤其当我看到番薯那一条顶MJ仨的大腿,我不禁对他的狂热和执着肃然起敬,这难度未免也太大了。
而我,是那种平庸的一般群众,看过MJ几只最著名的MV——除非你是90年代出生的,否则谁会没看过MJ呢?看完了目瞪口呆一下也就完了。结果倒是我主张去看《This is it》,一个那样伟大的时代结束了,总得去致敬一下。
看完我就知道我错了,根本没有什么“他的时代”这一说。这人根本不能算个偶像、巨星,流行曲之王什么的,我简直不相信也会有那种粉丝用标准家常语气亲昵地说:我们家米高如何如何……这也是你说的?我不信教,不相信什么上帝耶稣附体之类的,但是MJ怎么说也得是吕洞宾二郎神这档次的吧?太可怕了,这种嗓子、身材、才华、气场,怎么可能同时长在一个地球人身上,最起码也是个变种人。他那身行头,除了他连超模穿出来都是灾难;模仿他跳舞,再利索也是马戏团的;谁翻唱他的歌都成了卡拉OK(也许《heal the world》可以幸免)。这种人,根本跟这个世界就没什么关系,他整容没有,他娈童没有……还有关系吗。
MJ最狂热的粉丝都坚持说世人往他身上泼脏水,他们不仅像我们一样承认他的能力,还把他评为思想道德先进模范:热爱环保、热爱慈善、善良、单纯、圣洁。尤其是那双扑闪扑闪的大眼睛。有这样清澈的眼睛的人,心里怎么可能有一丝肮脏?怎么就不可能啊,眼睛亮不亮是天生的,恩,当然后天还得保护,不近视,没血丝,少熬夜,疲倦了点眼药水……这跟人性有什么关系呢?哦,我知道了,人同野兽的区别就是,人有道德底线,我们要想毫无心理负担地喜欢一个人,就必须得把他塑造成十优生,否则就连自己的人品都连累了。可是这种顽固的道德底线,到了随地吐痰买盗版碟加塞儿买东西的时候马上就神奇地消失了。
可是我们不了解他人,尤其是这种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陌生人。你看到的全都是别人通过影像和文字灌输给你的。《This is it》中,除了歌舞彩排,MJ少许的后台片段给我这样一个粗略的印象:脆弱、偏执、心智发展不平衡、性格古怪、非常自恋和情绪化,一个有强烈自信但又没有一点安全感的人,一个很硬核的教徒,整个团队的人都尽量小心翼翼地哄着他,温和的人也不见得就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也许咱们国家文艺界特别爱强调“德艺双馨”这回事。但是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奋斗了一辈子,如果我们最后对他的最高评价就是:您是一个好人,那简直就是对他的侮辱。
我没法得出信上帝就肯定善良的结论,每个人对“好人”的定义也都不同。我只是觉得,对MJ这样一个在地球上生活了50年的外星人,说什么都是白搭。也许他需要很多很多的爱,但是这东西我们给不了,我们至少能做的是对他的专业给予最大的肯定:MJ,你确实是最好的。别的都是扯淡。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说赵薇那句话送给他再合适也没有了:地球太危险了,你还是回火星吧。
就这。
沙发
一开始不了解this is it,读别人的观后感,什么女歌迷哭泣,男歌迷强忍住不哭。。以为是部很煽情的关于MJ生活点滴的供粉丝怀念的记录片。首映第二天去看,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彩排花絮剪辑起来的,记录MJ的工作状态,老外的音乐拍摄手法、创意、舞台处理如此高明,以致整场观看时眼睛都不太眨。。。当然最有感触的就是MJ简直不是人,五十岁了,那个关节甩得比机器人还灵活。。。他有多少故事都不关心,只认同一个标签,king of pop
用手劈砖头还是挺生疼的,难度比练铁头功的撞墙还大。
好文,好文,除了赞同没别的说的!
是这样的,不管MJ有没有真的娈童,整容整成啥样,他永远都是最好的!因为艺术与道德根本就扯不上啥子干系
跟這世界沒啥關系!講得真好!他是非男非女沒有任何種種族特徵的新人類!
我也觉得,他就是神,别的都不重要了。
就这么着吧。
Pingback引用通告: Tweets that mention YK的大字报 » 就这! -- Topsy.com
如果你看了“This is it”,建议你再去看看“This is not it!”http://www.this-is-not-it.com/cn/testimonies
MJ是被制造出来的一位神,一种传奇和一个悲剧。
MJ作为人的形象被淡化到了极点,因为人人都希望被他“带往从未去过的地方”。
YK你真是太牛了!我简直太喜欢你了!
看你的文字真是一种享受,我经常看着看着就开怀大笑起来.
恩,我也要去看看这部片子了~
专用工具肯定不能通用;通用工具在特定功能上肯定不如专用工具好用。
我们对“名人”的要求总是: 不想当司机的厨师不是好花匠。
我以前也不是他的粉,但看过这片儿以后,我仍然不是他的粉。
我反而觉得他距离我更远了,因为中间梗着一个普通地球俗人和神的差距。
我是他的粉,以前是现在也是。看完片子,朋友与我讨论为咩巨星经常会骤然离世,从猫王、MJ、梦露到李小龙。
我沉思半晌,斩钉截铁的说,他们肯定全是星宿下凡,所以走的不是凡人的路子,辉煌也不是凡人能达的级别。因为是星宿下凡,所以时辰到了就得立即返回天宫交差。
朋友顿悟,说是啊,再没比这个更合理的解释了……
YK女士你好:我看你的博客很久了,一直也没有留过言。或者是因为我太赞同你文章中的观点,所以觉得我说再多也是多余的,今天冒昧留言,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你对MJ演唱会纪录片的评价。
我严格来说不是MJ的fans,在看TII之前对他了解不深。和你一样,听过他的音乐,看过他的MV,即使是十几年后的今天那些影像还是那么先锋,脱俗,全然没有过时。MJ的死,我只感慨一个时代的终结,黯然也是因为叹息自己亦同时消逝的青春。但是看完TII后我强烈的想去了解这个人。所以我看了很多关于他的访谈,纪录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LIVEING WITH MICHAEL JACKSON》这部由英国记者马丁巴舍尔制作的纪录片——也就是后来05年MJ恋童案的导火索。当然,随后我又看了同年播出的MJ对巴舍尔的反击片。这部反击片令人回味,它呈现的是被巴舍尔剪辑掉的画面。两部片子对比着看,非常有意思。什么叫各执一词,看这两部片子就能深刻体会。
你写的TII观后感,这段话给我印象颇深“《This is it》中,除了歌舞彩排,MJ少许的后台片段给我这样一个粗略的印象:脆弱、偏执、心智发展不平衡、性格古怪、非常自恋和情绪化,一个有强烈自信但又没有一点安全感的人,一个很硬核的教徒,整个团队的人都尽量小心翼翼地哄着他,温和的人也不见得就是一个好相处的人。”我看后想,嗨,终于有了我不甚赞同的观点了。本想看过就算,但奇怪的是,我竟然在床上辗转难以入睡,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于是翻身起床,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MJ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们谁都没有接近过他,但从电影中我看到的是他的敬业,对音乐的一丝不苟,时时把观众的感觉放在第一位。“要做到和唱片里一样,和观众原先听到的一样”“观众是来这里逃避现实的,我们要带他们去到从未去过的地方”这种言论打动了我,因为我们很难在别的所谓明星身上看到了。世界太功利,金钱太耀眼,还有谁舍得揪着一个音符不放?这种近乎偏执的敬业,令人感动。
还有对后辈的提携,他对二十出头的女吉他手说:“这是你的闪耀时刻”,又说:“我会站在你的旁边。。。”
带着合唱女歌手飚音,对方全跟不上趟,站在那手足无措,他没有一点不耐烦,微笑着 ,鼓励她。
他的谦逊,彬彬有礼,即使是出错了也只是淡淡一句“这就是我们要排练的原因”。
你说的能在TII里看出他心智发展不平衡,性格古怪,自恋和情绪化,我实在没看出来。但这正是多年来媒体引导大众对他的印象。马丁巴舍尔的纪录片就是一个典型,我看过一篇文章叫《媒体私刑的典范之作》,剖析的很到位。如果你有兴趣,请读一读~
看过大量关于他的文字,影像,这个人终于被我拉下神坛。他绝不像粉丝说的那样,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相反,他在商业上极其精明,待人接物上也很有分寸。但他的确古怪,因为在这个规行矩止的成人世界,他却是个不想长大的男人。因为身处巅峰,而成了众矢之的。
他需要人们认同他的音乐吗?实际上并不需要,因为无可争议。但是我想他一直需要人们认同他的品格。所以他自律的近乎严苛。他通过歌词来控诉这个世界的不公。而最令人难过的是,我们对他的音乐耳熟能详,却还是不肯相信他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推荐一本书,《惊天大阴谋》,即使不是MJ的粉丝,这仍然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本博客设有trackback(反馈链接)功能,对加长篇幅留言,尤其推荐使用。
第一次来看你的博客,辗转从朋友链接过来的,不过,必须表达一下崇拜
………对此人不感冒
亦不知为何众人如此痴狂